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非遗进校园”活动
托克托面塑非遗工坊
“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非遗工坊
莫尼山非遗小镇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璐
2024年就快进入尾声,从年初开始,那些点亮我们生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就让人心中升腾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幸福感。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呼和浩特市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市民、游客的文化休闲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
非遗保护活动多影响广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工坊”“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十佳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优秀实践案例名单”,呼和浩特市有多个项目上榜,总数位列全区第一。其中,有6家单位被评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分别是: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托克托县剪纸非遗工坊、“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托克托面塑非遗工坊、土默特皮画非遗工坊、蒙镶工艺非遗工坊;有3家单位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分别是:马头琴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蒙古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清水河瓷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莫尼山非遗小镇被评为“十佳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很多人一说起非遗,就感觉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不然。就拿热门打卡地塞上老街来讲,随便走进那里的银饰店,就能看到蒙镶工艺的痕迹,手镯、项链、耳环,独特的纹样以及珍珠宝石的搭配,无不凸显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最近频上热搜的nia麦麦文创玩偶,同样是以非遗美食烧麦为原型进行创作,得到许多网友的喜爱,足见非遗文化在呼和浩特的影响力。
除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非遗产品,呼和浩特每逢传统节日、法定假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也会常态化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如2024年通过举办“自治区非遗年货节”“非遗春节庙会”“非遗中国年”“黄河非遗美食月”“我们的节日”等非遗节庆活动,市民、游客可以欣赏到高跷、剪纸、木雕、脑阁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对于持续擦亮非遗品牌,让非遗融入现代美好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组数字看青城非遗硕果
大家有没有发现,走在青城街头,会发现多了一些民族风、国潮风的服饰店;在大召广场、敕勒川草原,也有多家民族风摄影写真机构;走进文博场馆,经常可以偶遇非遗主题亲子活动、手工制作活动……可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多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认可,实实在在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许,下面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了解到,“非遗进校园”活动自2016年启动以来,活动不断深入,项目涵盖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旗县区级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覆盖全市九个旗县区大中小学100余所,受益师生达10万+人次。2024年,非遗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落凤街小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路小学、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山水小学、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小学、兴安路民族小学等多所大中小学校,相继完成“非遗进校园”活动60多场次,受益学生近5000人次。让广大学生在教学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非遗的认知与了解,并懂得了如何去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呼和浩特现有27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人类级1项、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74项、市级275项;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计322人,其中:国家级4人、自治区级83人、市级322人。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分站1处,自治区非遗工坊8处,自治区非遗在社区试点1处,自治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3处,自治区非遗特色村镇3处,自治区非遗特色街区1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4处,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家,市级非遗传习基地(所)92个……
相关专家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在促进我市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保护传承弘扬中化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