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老城过往 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厚重底蕴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2024-10-28 20:52:35
分享

□文/图 本报记者 杨永刚

近日,由呼和浩特市文联主办、呼和浩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老街旧业——北疆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印记》新书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举行。活动中,著名学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导演张阿泉,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伟,呼和浩特市历史学会会长、教授赵一兵,史志民俗专家、原呼和浩特日报社副社长吴潇,著名评论家李悦5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本书的内容畅所欲言,认为该书对传承呼和浩特历史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老街旧业——北疆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印记》全书40多万字、260余幅图,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老街巷”包括“呼和浩特老地名”“三湾四滩一圪料”“北门外羊岗子”等103个专题,下篇“旧行业”包括教育文化、皮毛牲畜、粮食加工、食品餐饮、服务维修、手工制造、钱票商贸等七个方面。全书较为充分地利用了相关档案文献、史志资料、前人著述,结合大量的访谈资料对各专题探本溯源,是一部记述呼和浩特市近百年来老街巷、老行当及承载其中的民间风俗、名胜古迹、美食名店等内容的历史文化通俗类读本。

李玉伟在活动现场评价这部书:“可唤起呼和浩特市中老年人对老城区的悠久记忆,可激起青年人对这座老城曾经过往的探寻、追思,也可使来到呼和浩特市的游客深入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同时,该著作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资料,并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者在阅读该著作时,感觉许多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场景跃然纸上:作者在儿时生活过的大杂院,他和同伴们上学时每天往返的街道,巨商大贾们的深宅大院,邻居们常去打酱油、买醋的杂货铺,节日里热闹的大观戏园……该书图文并茂,是一本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地方历史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曹建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历史地理研究者,现为呼和浩特市老街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对话作者

记者:您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曹建成:呼和浩特不仅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女儿、外孙出生长大的地方。这份深厚的情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老街旧景和市井烟火有着无比的迷恋,才有了写书的冲动。大北街和大南街不仅是归化城的商业主街,更是这座城市繁华与热闹的象征。过去流传一首民谣:“要穿绸缎恒聚兴,要戴鞋帽德兴华,要打首饰宝华楼,要吃海味麦香村。”这些老字号店铺不仅承载了归化城人的日常生活,更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商业繁荣与发展。所以写这本书既要让老人们有所回忆,又要让年轻人了解老城、老街旧业的过往。此前,我还绘制过旧城街道地图、与邢野老师合著过《归化城老街巷》。

记者:您写这本书时都做了那些准备工作?

曹建成:这本书是我和女儿多年心血的结晶,我平时就十分注重积累相关的资料。从绘制旧城街道地图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我特别注重结合文字资料、口述资料,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对这些专题进行实地调研。我走访了许多老宅院的主人、老店铺当年的掌柜、伙计,还到大召附近、伊利广场、青城公园等场所与附近居住多年的老人们攀谈,搜集关于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掌故、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口述资料。我女儿曹晓宏也分担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所以在上述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撰写的这部书才能内容丰富,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气息和情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