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批智能温控高功率消融导管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4-06-27 14:32:04
分享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电生理团队成功完成了全国首批智能温控高功率消融导管(即:QDOT   MICR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这批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了优质领先的治疗技术,为医院在房颤疾病领域的高质化和精准化治疗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更彰显了华西医院电生理团队致力于房颤诊疗事业发展的信心。

房颤是现今发病率极高的心律失常疾病。资料显示,每过25年,全球房颤患者的总数将翻一番,其整体发病人数已占全社会人口的2%~4%,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房颤发生率已高达10%以上,这不但给广大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也加剧了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和经济负担。由于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症状、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导管消融术当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一种治疗房颤的介入技术,确保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本次共有3位患者分别由付华教授、胡宏德教授、崔凯军教授进行了由智能温控高功率消融导管QDOT   MICR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3位患者平日的生活中受心房颤动困扰,频繁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经过多轮检查和仔细评估,华西医院电生理专家团队决定采用这款业内最新的智能温控高功率消融导管,为3位患者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这一款射频消融导管在压力监测的基础上配置了6个温度感受器,可提升温度感知灵敏度,同时通过实时温度反馈智能自适应调节功率和盐水灌注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术者更安心地进行高效消融,并新增3个微电极,可助力诊断复杂心律失常中的特殊电位。此外,该款产品将盐水灌注孔增加到了66个,可提高灌注效率、降低心脏负荷,有助于心衰患者的房颤消融。作为全球首款双消融模式压力导管,QDOT  MICRO还可通过QMODE和QMODE+模式(高功率90W消融,单点放电仅需4秒)的随心切换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作为全新消融技术的率先使用者之一,在术中付华教授在双下肺静脉后壁使用   QMODE+模式(功率:90W,时间:4S),其余肺静脉前庭区域使用QMODE模式(功率:50W)。他在术后表示:“QDOT导管真实的三维温度显示和反馈给到了临床医生更多的安全冗余和判断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额外信息,可以让术者对手术信息有更全面的掌握。”

胡宏德教授在术中全程使用QMODE+模式(功率:90W,时间:4S)进行双肺静脉及后壁BOX电隔离,并在术中实现了双肺静脉单圈隔离和后壁BOX电隔离。他在术后表示:“QDOT导管由于整合了更真实的温度反馈,可以让术者进行更安全高效的90W,4S的高功率极短时间消融,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提升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单点消融的稳定时间要求,让手术更轻松,更便捷。”

崔凯军教授同样也在双下肺静脉后壁使用   QMODE+模式(功率:90W,时间:4S),其余肺静脉前庭区域使用QMODE模式(功率:50W)。他在术后表示:“使用最新的智能温控压力消融导管进行前壁常规功率消融,后壁高功率的房颤导管消融结合了安全性和手术效率两大优势,让房颤手术更加安心,放心,省心;此外,该导管的微电极电位在肺静脉电位识别和PVI漏点寻找时相比传统导管更加灵敏,优化了补点流程。”

华西医院电生理团队作为国内领先的电生理团队之一,一直都是行业的先行者。华西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电生理检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手术的医院之一;随着行业的发展,华西医院电生理团队不论在术式的多样性上、还是诊疗理念的创新上都做着不同的尝试。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低射线的绿色电生理治疗、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多项脉冲消融诊疗相关的临床研究,除此之外还应用绿色电生理理念与起搏专业组联合开展零射线希氏束起搏植入术,同时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动特殊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介入治疗的理念。据悉,华西医院每年导管消融例数约3500例,位居国内前列,且保持了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此外,华西医院电生理团队与临床紧密结合,开展大量基础及临床相关研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内科技进步奖。华西医院作为四川地区最大的医疗中心,一直肩负着引领全省在心律失常领域向前发展的重任。经过华西医院电生理团队近几年的带动和影响,全省各级医疗中心在心律失常诊疗理念和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2023年,全省心律失常消融手术总列数近2万例,位居全国第七。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面对万千房颤患者亟待满足的健康需求,期待华西医院在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上持续研究和探索,将更多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在增进百姓健康福祉的同时,更助力“健康中国”早日到来。

编辑:rwzh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