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京西古道:千年古韵 今朝新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6-25 08:26:00
分享

图①:王春和介绍古道上的蹄窝。   本报记者 严 冰摄   图②:京西古道蹄窝。   陈 闯摄   图③:高校学生走进京西古道。   艾 宁摄   图④:游客游览京西古道。   资料图片   图⑤:游客在京西古道茶棚体验沉浸式互动。   资料图片   图⑥:京西古道景区城门楼。   任梅桂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代马致远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古道美景;驼铃声声,客商络绎,在老舍先生笔下,祥子也从这里走过。这里是位于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的京西古道,盘桓蜿蜒,自北京城一路向西,通达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连。

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及长城文化重要历史承载,京西古道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民族融合、军事防御、商贸物流、宗教活动、城市供给等多元功能,是京西地区古代文明重要标志。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评为“100项重大新发现”之首。

千年古韵,今朝新声。6月6日,门头沟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推出“古道拾遗”非遗体验路线,将京西古道沿途景点、非遗项目结合起来,让游客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非遗魅力。

古道蹄窝,聆听历史回音

驱车沿永定河向上游驶去,高楼大厦逐渐被座座山峦代替,慢慢地,远处重山越来越近,若隐若现的山景变得十分清晰。这里便是门头沟妙峰山镇的水峪嘴村,素有“京西古道第一村”的美誉,坐落于永定河畔,村的后山上便是京西古道。

“在古代,从大西北运来的所有货物基本上都要通过这条古道运入北京,成为当时支撑北京首都功能的重要道路。因此与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类似,古道文化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向笔者介绍。

不同于大家的固有认知,京西古道并不只有一条线路,而是多条相互连接、功能不一的线路组成的网状道路体系,其东连北京,可南下京杭大运河;西通张家口,可外接草原丝路,涉及京西平原地区、北京西山及河北涿鹿、怀来等部分地区,面积近万平方公里。当前,门头沟现存的古道共38段,全长约684公里。

“北道是最原始的一条线路;中道现在也被叫做玉河古道,主要功能是运输煤炭;而南道则会途经潭柘寺,从模式口或者广安门进京。”在古道博物馆,胡凤才指着沙盘向笔者介绍京西古道沿途的一些重要点位,“古时候通过这条古道运往京城的货物包括煤、盐巴、皮毛、茶叶以及来自西部的大量货品。”

笔者进入京西古道景区,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陡峭的石路,曲折蜿蜒,在深山中铺展开来。一路走去,能够看到曾经粗粝的石板已然被磨得油亮光滑,而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蹄窝成片出现,据了解,西山之中驮队常年不断,牲畜的铁蹄在坚硬的石面上踏出了许多深深浅浅的蹄窝,因为脚掌前后力度的差异,蹄窝的深浅、形状也就不同。现今这些蹄窝在古道上有多处遗存,成为古道昔日繁荣的重要见证。

“自辽金以来,永定河流域建材、燃料、粮食大量运往京城,京西古道快速发展;及至明清、民国,京西古道已然成为京城能源供给重要通道,商贾往来,驮队不断,更是一派繁忙景象。”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王春和一边走,一边向我们讲述千年京西古道昔日的繁盛。

说话间,路旁牲畜的塑像吸引了一行人的注意。这并不是所预料的驼铃古道以骆驼塑像为主,而大多是骡子和驴。见我们疑惑,王春和解释道:“骆驼的确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运输动物,但是因为骆驼不善于在山中行进,所以在西山之中驮队所用的大多是骡子和驴,出山之后才会换成骆驼。”

古道沿途设置了铁匠铺、茶棚等景点,以及骡马负重驮行、路人小憩和饮酒等场景,万千思绪仿佛回到那个时代,看到古人在这条路上往返、骡马驮着货物经此去往他乡。“看这个铁匠铺,相当于当时的4S店,为来往的驮队更换维修牲畜所用的配件。”胡凤才幽默地解释,将我们拉回现实。

不远处能看到历经百年依旧矗立的牛角岭关城,明朝时期,牛角岭关城作为西山大路北道的第一个隘口,曾有官吏把守,对过往商旅收取关税,而此处骡马蹄窝清晰醒目,蔚为壮观。

王春和介绍,京西古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货物的运输,还在于人文的交流和文化碰撞。京西古道分布着妙峰山、潭柘寺、百花山、九龙山四个香道聚落,其中金顶妙峰被誉为京城五顶之冠,与之相关的妙峰山庙会始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而古道沿途的千军台庄户幡会、京西太平鼓、琉璃烧制技艺等也共同绘就了京西古道独特的民俗风情画卷。因此,京西古道不仅是商道、军道,还是香道。

当前,现代化公路四通八达,过去车水马龙的“京西古道”,也早已被废弃。曾经繁华的商旅驿道,成了人们探幽访古的所在,而门头沟文旅局也正在通过多元手段活化古道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在古道蹄窝中聆听悠悠历史回音。

穿越时空,感受独特魅力

水峪嘴村京西古道景区段的游览线路,以其平缓的坡度、适中的长度和完整的遗迹,深受游客喜爱。日前,探寻京西古道之旅活动在此展开。游客一进入景区,即可免费换上汉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在城门楼前,游客可以领取“通关文牒”,由此进入古道,漫步于群山之间。步入铁匠铺,只见身着布衣的铁匠边打铁边吆喝:“客官,看看上好的马蹄铁……”沿着古道上的蹄窝前行,游客还会遇到茶棚伙计,被热情邀请到路边品茶歇脚。行至牛角岭关城,威武的巡察士兵身着红袍在此巡视,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视觉体验。在这里,游客与古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了古道文化的独特魅力。

“利用是对京西古道最好的保护,传统文化得以在使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王春和说,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开发保护下,古道的文物和资源价值在多方面得以体现。京西古道的多条线路已成为徒步爱好者的热门选择,这不仅使古道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有效避免了因长期无人行走而被杂草树木覆盖破坏的隐患。

“在这里徒步行走,既富有趣味性,又能欣赏到迷人美景。”热爱徒步的赵女士说道,这里已举办过多次徒步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徒步爱好者前来体验。

作为京郊保存最完好的文物级古道,京西古道保护工作尤为关键。曾有人提议用玻璃罩覆盖蹄窝,以免受行人踩踏,但这种方法会使石头中的水汽难以自然蒸发,最终这一方案未被采用。

这些蹄窝大多覆盖于山体本身,其石材独特且难以补配。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道蹄窝?根据专家的建议,需要定期清理蹄窝内的雨水积水、树叶等杂物。除了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持续进行这项工作,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公益组织也自发参与进来。志愿者在徒步古道的途中,将古道石缝中的草木清除,避免草木的根系对古道造成破坏。

门头沟区文旅局副局长刘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京西古道结合不同古道资源和文化禀赋,先后建立了不同文化特质的景区。作为昔日的重要商运道、军用道和进香道,京西古道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商道类的京西古道景区、军道类的爨柏景区以及香道类的妙峰山景区等,都是对古道文化的生动传承。”

其中,妙峰山香会是重要的文化保护内容之一。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国家级非遗项目——妙峰山庙会热闹非凡,山道上,人群络绎不绝,游客们纷纷朝着山顶的庙会汇聚;景区内,粥棚、馒头棚前排起长队,为游客和香客提供美食。娘娘庙前,高跷秧歌、舞狮、中幡等多档传统民间花会活动精彩上演,鼓声震天、人声鼎沸。

除了举办景区特色活动,京西古道博物馆同样是古道文化得以使用和保护的重要载体。在这里,可以品味古道的历史底蕴,回想商旅盛况,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聆听古老文明的历史足音。墙壁上的互动装置展示了京西古道独有的太子墓苹果、龙泉务香白杏等特产,展厅内的大鼓让游客领略当地的社火文化。展厅仅有200平方米,却是京城首家以介绍京西古道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

创意传播,讲好古道故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师武弘麟实地考察西山大道北段,在古道上为游客讲解地质地貌构造和岩石切割线、蹄窝成因,受到游客热烈欢迎。

今年4月21日,武老师带领45名专业课学生来到水峪嘴村,对京西古道景区开展分组系统考察,引导北京大学学生为景区进一步发展提升建言献策。

还有多支队伍前来京西古道实地考察调研,历经数月的角逐,6月12日,挑战杯“青绘京彩”文旅创意专项赛决赛落下帷幕,大学生团队为京西古道的创新性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创意想法。

选取京西古道货商骡马队的骡马形象,结合古道、山水等特色,制作“骡小西”系列原创表情包、开发文创产品,对古道文化遗产开展活化利用;利用现有民宿搭建“小院有戏”、古道剧本杀等场景,开发演出古道话剧、开展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大学生们的参与为京西古道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活力,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需求。

水峪嘴村第一书记陈闯说:“参与挑战杯比赛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就是希望联动首都高校,让青年学子加入进来,汇聚人才力量,以文化创意点亮古道振兴之路。”

水峪嘴村还与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进行了深度合作。2022年,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依托京西古道文化体验关联特性,调动地区各种形态散点资源,创意设计了“京西古道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京西古道研学基地)”项目。

王春和介绍,依托项目打下的基础,打造京西古道文化体验生态系统操作平台,是协会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

如今,发展京西古道,已不再只是强调其使用价值、打造迷人风景区,而是以京西古道文化为核心,运用创意形式、融入时代元素,打造独特的“京西古道IP形象”,将传统魅力用生动而有新意的方式永久流传。

除了与高校、文化研究机构联动,为了促进京西古道文化发展、讲好古道故事,门头沟区还用文化赋能产业,用产业带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让“蹄印驼声今犹在”的古道自然风光与文旅项目完美融合。

门头沟区努力开展精品民宿“小院+”系列行动,让“小院有戏”“小院有娱”“小院有学”“小院有朋”“小院有茶”。刘洋介绍:“我们建设了‘古道山居、妙峰小筑、爨舍、有关、东马山家’等精品民宿,同时利用‘小院有戏’的平台,把古道非遗文化植入到民宿当中。”

今年“五一”期间,国风微短片“大V带您走古道”等活动纷纷亮相。以马致远文化为主题,门头沟区打造了一次沉浸式的古道畅游活动,游客可以穿着国风汉服,打卡完成任务。

立足古道文化,创新传播形式,构建全方面的产业链,既拓展了古道文化的产业空间,也让更多游客了解门头沟京西古道的文化,形成了文旅消费新场景。

笔者在采访时看到,在古道景区城门楼前,一群大学生听着专业人员的讲述,频频点头、笑容满面,他们是来自北方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中外大学生。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法丽向笔者讲述,这次来到京西古道真的非常开心。他们在京西古道的铁匠铺、马蹄窝、牛角岭关城等景点前驻足观赏,在观澄民宿内看数字艺术展览、体验非遗剪纸的手工乐趣,进行了一场诗情画意的古道文化之旅。

日前,门头沟区举办了“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活动,同时推出“古道拾遗”非遗体验线路,让游客沿着京西古道,探访和体验京西传统非遗文化、非遗景点。

以千年京西古道为基础,门头沟区将琉璃渠古村落、水峪嘴村京西古道景区等多个点位串联,每个点位都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游客可以一边漫步古道,寻幽览胜,一边感受千年古道旁,京西古村落中流传不绝的文化技艺。

陈闯介绍,未来水峪嘴村还将以“百千工程”和“诗画乡村”示范村创建为契机,依托古道片区党委这一沟域党建平台,在推动古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同时,带动古道沿线的斜河涧、丁家滩等村庄共同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