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减少30%,人均管井数从12口跃升至24口;巡线效率提升56%,设备故障率下降42%;安全环保问题锐减89%;故障响应时间从36小时压缩至12小时…… 这组亮眼的数据,是大庆油田采油五厂第六作业区注采604班实施“少人高效”改革交出的优异成绩单。这个平均年龄48岁、曾面临“人老、技老、流程老”困境的“三老”班组,通过“专业化重组+智能赋能”双轮驱动,以“无人机巡检+红色网格管理”为突破口,成功实现从“人盯人”到“数赋智”的跨越式转型,成为全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
回溯改革前,注采604班发展举步维艰。2024年初,在一场暴雪夜,班组采油工席师傅凌晨奉命检查老输油管线,却在暴雪中迷路,历经三小时才跌跌撞撞返回值班室,即便如此,他仍惦记着“杏9-3-323井的压力不正常”。彼时,班组14名员工半数超50岁,巡线依赖徒步、故障判断靠经验、管理依靠人工盯守,人均管井数不足行业均值一半,传统作业模式的低效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将这支建厂初期的 “金牌队” 推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改革推进会上注采604班班长程晨亮硕与员工探讨改革遇到的难题
2024年夏日,“少人高效”改革在注采604班拉开帷幕。面对作业区领导“承担改革试点,敢不敢接”的询问,90后班长程晨亮硕毅然立下军令状。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他全身心投入方案制定,频繁组织作业区方案会、班组讨论会和改革推进会,精心规划如何发挥每名员工优势、细化分工。然而,当“四维重组,专业化分工”计划提出,取消传统岗位,组建智能巡检组、维保组、规格化组、集输组,以无人机和智能终端替代人海战术时,却遭到了部分员工的强烈反对,老孟师傅甚至在推进会上拍案而起,质疑改革会砸了大家的饭碗。
为消除员工疑虑,程晨亮硕开展“对比实验”。在零下15℃的严寒中,技术骨干操控无人机,仅用20分钟就完成3条管线的全覆盖巡检,并通过红外线热成像镜头精准发现肉眼难辨的渗漏点;而青年员工背着30斤工具包徒步巡检,耗时3小时才完成相同任务量。实验结果让老师傅们直观感受到智能技术的优势,也让他们意识到技术是助力工作的好帮手。
在“少人高效”新模式中,红色网格管理发挥着关键作用,堪称模式大脑的“神经中枢”。红色网格刚推行时,员工抵触情绪强烈,有老师傅因漏填记录被扣分,直言这是“花架子”。班组书记林海涛带领大家梳理网格六大员工职责,干部实行分区块包保,并将事件上报6类48项制作成标准化模板,实现“故障报修类”“环保事件类”等5类19项工作流程标准化,大幅提升事件处置效率40%。2025年1月,通过79条网格数据的大数据分析,班组精准找到管理痛点,成功将月掉皮带井数减少40% 。红色网格管理成效显著,注采604班荣获厂2024 年政策宣传“十佳网格”,其经验在全厂广泛推广。
注采604班巡检组员工排查机采设备问题原因
如今,注采604班荣誉满墙,“十强班组”“先进集体”等称号见证着改革成果。程晨亮硕感慨:“咱们石油人,手里的工具会变,但‘三老四严’的根不能变。” 尽管无人机代替了双脚,数据平台取代了纸质报表,但石油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劲儿始终未变,他们将“实干 扛在肩上、握在手中、落在实处,坚守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赤诚,践行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少的是人,多的是效;减的是量,增的是智。当晨光洒向杏南油田,采油五厂第六作业区中控屏上的曲线持续攀升,这不仅是智能化油田跳动的“脉搏”,更是新时代铁人后代坚守与创新的有力宣言。(文:孙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