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铁集团的消息显示:为期5天的铁路清明假期运输今日启动,自4月3日至4月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845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690万人次,4月4日为客流最高峰日。
以“精准供给”破解“供需矛盾”的民生答卷。面对探亲、踏青、旅游等多元出行需求交织的复杂客流,铁路部门以“硬核运力+柔性服务”的组合拳,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超1.1万列,通过动车组重联、普速列车加挂车厢、开行夜间高铁等措施,较日常运力提升30%以上,广深、成渝等热门方向加开“夕发朝至”列车,释放夜间经济潜力;12306候补购票功能优化购票体验,32个车站推行铁路到达旅客地铁免安检,北京西站等枢纽协调市政交通延长接驳时间,让“最后一公里”更畅通。这些“应需而动”的服务理念,正是铁路践行“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
以“智慧赋能”筑牢“平安出行”的安全防线。在庞大客流压力下,中国铁路以科技创新破解效率与安全双重挑战:如广州南站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客流高峰,提前优化安检通道布局,减少旅客等待时间;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测线路状态,武汉局在樱花专列等热门线路增配智能巡检机器人,保障极端天气下的运输安全。这些创新实践,彰显了中国铁路从“跟跑”到“领跑”的硬核实力。
以“轨道经济”激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清明假期铁路运输的澎湃动能,正转化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势能。如铁路部门开行“花海专列”“旅拍专列”等特色线路,哈尔滨至亚布力的“免费旅拍”服务、昆明至丽江的“春日赏花专列”,将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乌鲁木齐局“杏韵之旅”银发专列、北京局“开往春天的列车”,以慢旅行模式吸引老年群体,催生康养旅游新业态。铁路运输不仅是客流量的数字,更是消费潜力的释放阀、产业链的激活剂
以“流动纽带”凝聚“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铁路运输的深层意义,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太原局增开介休绵山、洪洞大槐树等“寻根祭祖专列”,日均运送返乡祭祖旅客超10万人次,让传统文化在流动中传承。深圳至香港的跨境列车、厦门至金门的探亲专列。正如网友留言:“车轮上的中国,既跑出了发展速度,更传递了人文温度。”
清明假期铁路运输的实践,为中国铁路指明发展方向。(蔡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