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语江南”引领大学生体认中华诗乐传统的深层魅力

来源:东方网
2025-04-03 14:27:46
分享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如今面临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如何让优秀的中华诗乐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作为新时代文化“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理应深思的问题。3月25日,一场题为“诗语江南”的沉浸式丝竹诗乐展演活动在春花烂漫的上师大徐汇校区隆重举行。这场演出是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系列活动中的一场,在“上序书声”“学思泉渊”“行知弦歌”三处校园景点依次举行。其中的“行知弦歌”场次独具匠心地采用了“诗、乐、歌、舞、剧”融合的沉浸化表演形式,将三首经典古典诗词——(唐)杜牧的《江南春》、(唐)白居易的《忆江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串联于以文言讲述的简明故事和以歌舞承载的生动情境中。音乐学院师生联袂献演,剧词和曲调均由上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红杰原创。诗词的吟唱曲调严格奉行“以字行腔”的传统声乐原则,系由孙红杰教授从诗词声调中“提取”而来,孙教授称其为“以乐音标注的声调”。在此基础上,本场演出还融合了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的魅力,使诗词歌咏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当代人的审美眼光、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相结合,让中华诗乐传统以直观可感的方式“活”在当下。

“又是一年飞花季,黄莺啼嫩柳,紫燕啄新泥”。中原文人董践行(字勤足,别号“行吟浪子”,孙红杰教授饰演)以这样的自述开场,随后表明其“欲读万卷书、复行万里路”的心志,以及“北国风光多已涉阅,而江南胜景却未尝领略”的遗憾,引出其与江南故友魏乐声(字良音,人称“通艺才人”,殷为杰副教授饰演)“相约今岁暮春,聚首于太湖东畔”的故事。“身自中原到吴地”的董践行,在茶博士(研究生张轶翔饰演)的指点下,于茶舍之中“翻书闲读、烹茶相候”,听到了太湖游女(研究生程可遇等饰演)歌唱的《江南春》。竹笛与琵琶共奏和鸣,生动演绎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繁华春景,诗、乐、歌、吟的巧妙结合,令置身于鸟语花香之地的现场观众体验到了多重的感官享受,让传统文化的生机得以有力彰显。

第一曲《江南春》

待到董践行与魏乐声重逢,一场关于“江南风物何以动人”的轻松对话随之展开,魏乐声的机智答句——“香山居士(白居易)忆江南,江南也在忆居士”,引出了女声齐唱并伴随女生独舞的《忆江南》,应验了茶博士先前所说——“太湖之地曼舞轻歌,引人驻足”。柔美的舞蹈、清亮的歌声,与绚烂的春光和注目的眼神融为一体,构筑了一个多维的沉浸式艺术空间。基于传统五声调式的吟唱,在此保留了词文中“日、出、绿、不”等入声字的短促发音,增添了一抹古韵;伴奏中穿插的评弹音效则渲染了江南的烟火气;歌者对“江南好”三字的反复吟咏,令人沉醉其中、回味不尽;身姿婀娜的舞者(研究生校友张雅乐表演)在轻盈旋转之际缓缓地撑开了收纳着粉色花瓣的纸伞,将这“仙女散花”的场景投映在了围观者的陶醉目光中。

第二曲《忆江南》

董践行初到江南、“春心已迷”。魏乐声在打趣的调侃中,由“观景”之乐论及“读书”之乐,高吟出“春日捧读时方好,良辰美景莫相负”之句,引出了《暮春即事》的表演(殷为杰演唱,孙红杰诵读,本科生李筱湉独舞)。为渲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美好意境,孙红杰教授在女声伴唱中纳入了“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康熙帝题于颐和园中的一幅对联)、“春日捧读时方好,醉入佳境早忘时”、“良辰美景莫相负,伴茗闲读”、“燃一缕香,闲倚花下窗”等切题应景的助兴之句。精心设计的师生互动,自然地营造出了生动的对话氛围。线装古书、青石茶案、黑陶茶盏等道具,与古风诗词的吟诵和致敬传统的击节相呼应,洋溢出读书人在美妙春光里闲话、品茶、赏景、畅读的怡然自得之乐。这一情境激活了古典文学艺术中蕴含的高尚情操和鲜活气息,让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下,令现场观众真切地目睹了片片杨花的飞舞,听见了悠悠春水的低语,触摸到了那片浸润着诗意的春光。

第三曲《暮春即事》

“诗语江南”的演出以创新的艺术手段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这种创新性转化让观众不再把传统诗词视为远离现代生活的符号,而是视之为能与当代生活亲密相融的精神养分,从而赋予了中华诗乐传统以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飞速推进的现代化过程中,年轻一代往往对传统文化感到疏远与隔阂,认为它们已经不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这场沉浸式的“诗乐歌舞剧”表演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直观“体认”传统文化深层魅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程可遇/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