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初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依据山东省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选派岳振奔赴平邑县武台镇水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到任后岳振马不停蹄,深入开展走访调研,迅速融入乡村。一次走访中,他得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挑花省级传承人邢爱芝女士正在村里兴建挑花博物馆,敏锐地捕捉到这是推动水沟村文化振兴,进而推动产业振兴的新契机。
岳振怀着强烈责任感,主动投身挑花博物馆建设。他引入科技赋能,革新展览形式;开办助学课堂,密切挑花博物馆与当地村民联系;设立挑花手工坊,推动产业发展。在他的努力下,挑花博物馆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村民联系日益紧密,成为村民增收新引擎,有力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数字挑花馆惊艳上线
为打破传统非遗展示的局限,让挑花文化绽放新光彩,岳振将数字化创新作为突破口。他积极与派出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对接,详细介绍挑花文化深厚底蕴与发展潜力,阐述打造数字挑花博物馆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学院迅速响应,组建起一支由设计、编程等多领域专业教师牵头,优秀学生积极参与的精英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数字挑花博物馆的建设中。团队多次奔赴水沟村实地调研,不断优化完善数字展示方案。
经过多次打磨与攻坚,数字挑花博物馆成功建成并上线。如今,无论身处何地,游客只需登录专属网页或扫描二维码,就能沉浸式领略挑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里的“开学季”:十天助力乡村孩子求知梦
暑期,挑花博物馆内书声与欢笑声交织,一场温暖的助学行动悄然上演。岳振为拉近挑花博物馆与村民距离,特别策划并设立了助学小课堂。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们积极响应,组成志愿团队奔赴水沟村,开启为期10天的助学之旅。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新奇的无人机操作课程,从基础原理到飞行实操,一步步引导孩子们上手,孩子们紧盯无人机,眼中满是对科技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手工实验环节同样精彩,彩纸、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创意作品,大学生们在旁耐心指导,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勇于尝试,充分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除了趣味课程,课业辅导也没落下,志愿者们针对孩子们学习中的薄弱点答疑解惑,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在为期10天的助学课堂,不仅为孩子们的暑假增添别样色彩,更在他们心中种下求知与探索的种子,促进博物馆与村民紧密相连,为乡村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注入蓬勃动力。
非遗搭台,产业唱戏:手工坊联结乡村发展新纽带
为充分挖掘挑花文化的经济价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岳振积极推动水沟村与挑花博物馆携手合作,共同建立沂蒙挑花手工坊。手工坊聚焦水沟村妇女及残疾人这一群体,开展系统且专业的挑花手工制作技能培训,手把手传授挑花技艺,让村民们掌握一技之长,打开增收致富的新通道。
为解决手工坊的销路难题,岳振利用自身资源广泛对接市场,成功牵线搭桥,促成了首笔价值6万元的订单。这笔订单不仅让手工坊迈出了商业化的关键一步,更直接带动包括残疾人在内的8位村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手工坊的建立,不仅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还让挑花博物馆的影响力在水沟村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来,形成了“人人了解非遗、人人参与传承”的良好氛围,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持续助力挑花博物馆建设的进程中,岳振与各方齐心协力,积极整合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展示形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挑花博物馆成功入选临沂市2024年非遗保护亮点工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博物馆建设成果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其在传承与弘扬地方非遗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为水沟村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