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远海铁路专用线贯通:以“垂直革命”重塑海铁联运新格局

来源:东方网
2025-04-03 09:26:41
分享

昨日,厦门远海码头铁路专用线正式完成铁轨合龙,实现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垂直岸线”的全自动化海铁联运专用铁路线。

解码中国港口智慧升级的“破壁密码”。随着最后一道铁轨精准对接,厦门远海码头铁路专用线实现全线贯通。这条国内首个“垂直岸线”全自动化海铁联运线路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港口集疏运体系迈入“零公里”无缝衔接时代,更以创新性设计破解了长期困扰全球港口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困局,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交通物流融合提供了“厦门样本”。

垂直破局:从“平行绕道”到“直插腹地”的效率革命。传统海铁联运专用线多沿码头外围平行铺设,货物需经历“船舶→堆场→铁路场站”的二次倒运,导致作业效率折损超30%。而厦门远海码头铁路专用线以“垂直岸线”直插码头作业区,使船舶与铁路实现“同点作业”——集装箱从船舱到火车车厢的运输距离缩短至“零公里”,作业时间压缩50%以上。这种颠覆性设计,既破解了港口土地资源紧张的瓶颈,更让海铁联运单箱成本降低20%,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1.2万吨。这一创新背后,是中国港口从“规模扩张”向“精细运营”的转型逻辑。正如厦门市铁路建设指挥部所言:“垂直设计不是简单的几何改变,而是对全球港口物流链的重构。”当全球港口还在为集疏运效率“挤海绵”时,中国已通过空间布局的革命性突破,为全球港口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智慧赋能:自动化码头与铁路的“数字交响”。作为全国首座全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的“无人驾驶”基因正与铁路专用线深度融合:集装箱运载车将沿轨道自主装卸,龙门吊通过5G+北斗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准对位,AI调度系统实时优化铁水联运路径。这种“机器替人”的智慧场景,不仅将作业效率提升至每小时30自然箱,更以“零差错”标准保障了危险品运输安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铁路线将成为区域物流数据的“神经中枢”。通过区块链技术,港口、铁路、海关数据将实现“一单到底”透明流转,企业可实时追踪货物从出厂到出海的全链条信息。这种“数字孪生”模式,正是中国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让物流链成为数据链,让传统基建升级为“新基建”。

腹地延伸:从“海岛经济”到“内陆共同体”的协同突围。铁路专用线的贯通,让厦门港的“经济辐射半径”发生质变。以往受制于物流成本,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企业多选择公路运输,如今通过这条铁路,货物可经中欧班列直抵欧洲,或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盟,物流时效提升40%。以赣州国际陆港为例,其经厦门港出口的家具产品,综合运输成本将下降18%,年出口量有望突破5万标箱。这种“港口+腹地”的深度绑定,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从宁波舟山港的“江海联运”,到北部湾港的“陆海新通道”,再到厦门远海码头的“垂直铁路”,中国正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当内陆省份通过铁路“反向出海”,区域协调发展便有了更坚实的物流支撑。

向海图强:中国式现代化港口的“全球答卷”。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厦门远海铁路专用线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工程。它是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支点——通过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助力“中国制造”以更低成本、更高时效参与全球竞争;通过绿色低碳的运输模式,为全球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从历史维度审视,这条铁路线承载着中国港口的“千年跨越”:从古代泉州港的“涨海声中万国商”,到近代厦门作为通商口岸的被动开放,再到新时代以自主创新驱动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国港口始终在探索“向海图强”的现代化路径。而今,远海码头的“垂直革命”,正是这一历程的最新注脚。(蔡杰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