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减碳一定有成本,但持续投入社会价值巨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27 19:46:49
分享

10月26日,《“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指出,“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提升绿色创新水平”。

同日,一场题为 “双11低碳时间”沟通会在杭州举行。今年,天猫双11立足提出“双11减碳计划”,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本场沟通会,为系列活动之一。

联合国环境署国际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靳敏教授,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技术官程立,罗汉堂总裁、阿里巴巴ESG负责人陈龙,天猫双11项目负责人郑黎清,菜鸟副总裁、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参加了沟通会。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从手中的一瓶水讲起。他说,“即便一瓶水,在线上交易也有碳成本,交易背后是算力,算力背后是能源”。他认为,一届技术意义上的低碳双11,必须解答好三个考题:首先,如何让数据中心变得更“绿”、更加节能;其次,如何通过算力共享,提升资源统一调度效率;再次,如何让单位算力的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减碳面临成本收益权衡。“从技术角度,很多时候降碳与降成本是一件事”,程立说。不过他也认为,减碳的机会成本一定存在,是投入在提升业务上还是低碳发展上,是一种选择。“阿里今年做了很多方面调整,把减碳目标、指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跟我们业务增长放在同等位置,相对应的,我们愿意把成本投在这个地方”,他说。

在程立看来,双11已经不仅是一个巨大消费场,更是一个巨大的减碳的试验场,“双11峰值六十万笔每秒是日常的几十倍,过去我们还要多买资源支撑双11峰值,今年通过削峰填谷,我们支撑了一个更大峰值,今年618,我们每笔订单碳排放差不多降18%。回头看,三年大概降了50%。”

今年4月,程立就下过一个判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将会带来技术上的系统性变革,他提出平台减碳有“三个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减排是“内环”;助力平台企业、行业脱碳为“中环”;推动消费低碳环保是辐射范围更大的“外环”。

10月19日,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正式发布芯片倚天710。“这个芯片核心优化指标之一就是功耗更小,让更小的能源消耗产生更大的算力”,程立说。

而在罗汉堂总裁、阿里巴巴ESG负责人陈龙看来,技术、能源和经济,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能源提出问题,经济激发动机(成本),技术解答问题。双碳的未来,会朝着“数字技术驱动的循环经济”迈进。

陈龙认为,比起传统的“所有者经济”, 数字经济是“参与者经济”,是影响所有人的经济形态。“这个时代,绿色要真正成为一种发展要素,驱动改变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而阿里巴巴作为平台在这里的意义,不仅在于用数字技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更是用一种商业创新生态,帮助把所有能力串起来,与全社会的各种伙伴一起前行”,他说。

人民大学靳敏教授长期关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可再生资源领域。她认为,在绿色消费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绿色产品市场的供给。一个健康的绿色消费市场,需要规则、技术与信任机制。

她把平台看做联通供给和消费的桥梁。“电商平台因为一端连接消费者,一端连接商家,具备推动绿色消费的天然优势,能有效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12年双11的面前,有一个值得被撬动的规模亿万的绿色消费市场,这是一个很有影响、有很大社会效应的工作。”

作为今年天猫双11的项目负责人,郑黎清在几个月前筹备活动时,就看到了绿色消费在平台上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在今年双11会场设计时,她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能不能将绿色消费从一种趋势变成一种主张,变成一种主流?

由此,举办到第13届的双11,首次上线绿色会场,首次为绿色认证商品打标,首次面向消费者发放总计1亿元的绿色购物券,并成立绿色商家联盟。

关注消费者买了多少,更要关注他们买了什么,买的体验。在郑黎清看来,平台之所以愿意花两三个月时间,为国家认证的绿色商品在双11会场打上标、人肉筛查,一个重要关注点在于:“希望这些有绿色消费意愿的消费者,能第一时间看到的那些真正在绿色生产上有投入的企业的商品”。

同样,菜鸟副总裁、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也从这几年做快递包装回收观察到一个现象:包装回收,社区里大概是20%左右参与率,而校园群体参与率普遍能达到30%-40%。他觉得,年轻消费者用脚投票,正不断牵引着企业必须去做投入。

今年,菜鸟为参与绿色回箱的消费者,在6万个驿站准备了750万枚鸡蛋,“以前我们一直说,双11的峰值会变成第二年的常态,我们希望双11后,这样的低碳态势继续保持,继续延续”,他说。

对于公众比较感兴趣的绿色物流成本问题,菜鸟副总裁、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选择了用一个更大视野作为回应。他说,“双碳不只是一种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任何短期的成本投入,在长期看都会变成竞争力,会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机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