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健康说丨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创新结核病医防融合模式?

来源:环球网
2024-06-17 16:15:11
分享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医防融合是我国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下提出的重要举措,强调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协同。医防融合即“治病”和“防病”相结合,医疗、预防相互渗透,通过医疗和预防服务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的减少健康问题的发生,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针对结核病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如何实施医防融合,助力结核病防控?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创新结核病医防融合模式?6月17日,环球网《环球健康说》直播栏目邀请到江苏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市第二医院结核科主任曾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卫生院书记、院长王伟,共同分享结核病防治的“医防融合”新实践,为优化结核病防治模式提供参考。

医防融合助力结核病防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慢性病负担不断加重,以往“以治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为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国家推行医防融合工作。医防融合顾名思义是通过医疗和预防相结合,不仅要给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也要把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结合进去,集治病与防病为一体,打破之前‘重医轻防’、‘医强防弱’的这种情况。”曾谊谈到。

作为医疗体系的核心,我国公立医院承担着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职责。那么,在医防融合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在结核病防控中的角色是什么?

曾谊介绍说,公立医院跟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相关的包括综合性医院和定点医院。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的职责是给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还有对疑难危重的结核病患者以及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药品评估。

“为了实践医防融合,定点医院还应该履行一个职责是,变被动收治为主动筛查。”曾谊认为,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可以派医师去社区坐诊,帮助社区进行结核病防治。如果筛查出阳性,需要继续拍胸片排除结核病,排除后回到社区进行预防性干预。如果胸片有异常提示疑似结核病人,需要到定点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预防性治疗的比例上去了,就能起到一个治病加防病的作用,从而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

此前,结核病患者和结核病的潜伏感染人群都需要前往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筛查和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随访。由于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有限,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可及性不佳,主动筛查面不够。

曾谊认为,将结核病的防控工作放在社区的好处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对本社区的结核潜伏感染的高危人群比较了解,这部分患者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去就诊比较便捷。这种举措特别利于结核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且也方便了患者就医。

曾谊还提到,目前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创新,比如结核抗原皮肤试验EC,操作方法简单,灵敏度、特异度和γ干扰素一致,非常适合在社区进行大人群筛查。

预防性治疗门诊进社区

针对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医防融合政策背景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和推进如何有效地利用好预防性治疗这一有效手段,以如期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战略目标。全国多地基层社区设立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在推动高危人群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工作上做出了重要实践,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卫生院就是其中之一。

据院长王伟介绍,为做好结核病防控工作,钟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统一了预防性治疗技术标准和诊疗规范,提高医务人员评估、诊疗、管理能力。并且实施预防性治疗用药、以及健康评估,实现了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在基层的可及性。

“在每个社区设置结核预防性治疗门诊,就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筛查和预防性治疗,从而提高预防性治疗的可及性、便捷性。”王伟介绍说。

社区是结核病防控的前沿阵地,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也是防治结核病的关键一环。王伟谈到,目前卫生院主要针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等结核病高危人群,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等结核病重点人群开展结核潜伏感染筛查工作。如果筛查出结核潜伏感染者,就会在门诊进行预防性治疗。

根据《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预防性治疗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案,另一种是免疫性预防治疗(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曾谊介绍说,相对于化学预防性方案来讲,免疫性预防治疗疗程更短,且安全性好,无肝毒性,不会导致耐药,也不会对基础疾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感染者的依从性会更好。

谈及免疫性预防治疗方案在社区的应用,王伟表示:“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副反应低。而且不需要肝肾功监测,所有社区都能满足注射。目前社区内接受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的居民依从性普遍较好,在家门口接受预防性治疗,患者的满意度也较高,完成治疗的潜伏感染者在我们的持续跟进下,目前也未发现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

考虑到免疫性预防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和可及性高,王伟建议,将免疫预防性治疗方案纳入到社区,将社区作为结核病预防的端口,化学预防性方案更多依托于定点医院。

“社区医院开设结核预防性治疗门诊是一个创新举措。”曾谊表示,在社区卫生院成立预防性治疗门诊,能即时对广大的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及时开展筛查,被确定为结核潜伏感染者后还能就地实现预防性治疗,提高了预防性治疗的可及性,从源头上减少了结核病的发生。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医防融合是我国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下提出的重要举措,强调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协同。医防融合即“治病”和“防病”相结合,医疗、预防相互渗透,通过医疗和预防服务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的减少健康问题的发生,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针对结核病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如何实施医防融合,助力结核病防控?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创新结核病医防融合模式?6月17日,环球网《环球健康说》直播栏目邀请到江苏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市第二医院结核科主任曾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卫生院书记、院长王伟,共同分享结核病防治的“医防融合”新实践,为优化结核病防治模式提供参考。

医防融合助力结核病防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慢性病负担不断加重,以往“以治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为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国家推行医防融合工作。医防融合顾名思义是通过医疗和预防相结合,不仅要给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也要把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结合进去,集治病与防病为一体,打破之前‘重医轻防’、‘医强防弱’的这种情况。”曾谊谈到。

作为医疗体系的核心,我国公立医院承担着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职责。那么,在医防融合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在结核病防控中的角色是什么?

曾谊介绍说,公立医院跟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相关的包括综合性医院和定点医院。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的职责是给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还有对疑难危重的结核病患者以及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药品评估。

“为了实践医防融合,定点医院还应该履行一个职责是,变被动收治为主动筛查。”曾谊认为,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可以派医师去社区坐诊,帮助社区进行结核病防治。如果筛查出阳性,需要继续拍胸片排除结核病,排除后回到社区进行预防性干预。如果胸片有异常提示疑似结核病人,需要到定点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预防性治疗的比例上去了,就能起到一个治病加防病的作用,从而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

此前,结核病患者和结核病的潜伏感染人群都需要前往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筛查和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随访。由于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有限,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可及性不佳,主动筛查面不够。

曾谊认为,将结核病的防控工作放在社区的好处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对本社区的结核潜伏感染的高危人群比较了解,这部分患者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去就诊比较便捷。这种举措特别利于结核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且也方便了患者就医。

曾谊还提到,目前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创新,比如结核抗原皮肤试验EC,操作方法简单,灵敏度、特异度和γ干扰素一致,非常适合在社区进行大人群筛查。

预防性治疗门诊进社区

针对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医防融合政策背景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和推进如何有效地利用好预防性治疗这一有效手段,以如期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战略目标。全国多地基层社区设立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在推动高危人群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工作上做出了重要实践,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卫生院就是其中之一。

据院长王伟介绍,为做好结核病防控工作,钟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统一了预防性治疗技术标准和诊疗规范,提高医务人员评估、诊疗、管理能力。并且实施预防性治疗用药、以及健康评估,实现了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在基层的可及性。

“在每个社区设置结核预防性治疗门诊,就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筛查和预防性治疗,从而提高预防性治疗的可及性、便捷性。”王伟介绍说。

社区是结核病防控的前沿阵地,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也是防治结核病的关键一环。王伟谈到,目前卫生院主要针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等结核病高危人群,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等结核病重点人群开展结核潜伏感染筛查工作。如果筛查出结核潜伏感染者,就会在门诊进行预防性治疗。

根据《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预防性治疗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案,另一种是免疫性预防治疗(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曾谊介绍说,相对于化学预防性方案来讲,免疫性预防治疗疗程更短,且安全性好,无肝毒性,不会导致耐药,也不会对基础疾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感染者的依从性会更好。

谈及免疫性预防治疗方案在社区的应用,王伟表示:“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副反应低。而且不需要肝肾功监测,所有社区都能满足注射。目前社区内接受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的居民依从性普遍较好,在家门口接受预防性治疗,患者的满意度也较高,完成治疗的潜伏感染者在我们的持续跟进下,目前也未发现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

考虑到免疫性预防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和可及性高,王伟建议,将免疫预防性治疗方案纳入到社区,将社区作为结核病预防的端口,化学预防性方案更多依托于定点医院。

“社区医院开设结核预防性治疗门诊是一个创新举措。”曾谊表示,在社区卫生院成立预防性治疗门诊,能即时对广大的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及时开展筛查,被确定为结核潜伏感染者后还能就地实现预防性治疗,提高了预防性治疗的可及性,从源头上减少了结核病的发生。  

责编:李青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