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少年故事》在梅花小剧场迎来首场公演。这部剧通过讲述即将年满20岁的少年杀人犯,在看守所一小时自述的故事,聚焦人性与理解,探讨“在无法选择的人生洪流中,如何抵御恶的吞噬”这一命题。
全剧以极简舞台呈现——仅一桌两椅与特殊道具,摒弃音乐渲染,回归对话本质。通过面对面倾诉,律师逐步揭开少年堕落轨迹。
剧中对话既是司法程序,更是对人性的解剖。该剧以简洁的叙事手法传递了深刻哲思:社会纽带的维系需建立在倾听与理解之上,精神层面的帮扶或许比物质救助更具救赎意义。
演出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观众王女士看完后表示:“这部剧的主题很吸引我,它少见地聚焦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今天来到现场,让我很有感触。每一个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正确的指导,两位演员表演得也很棒。”
随后,《少年故事》剧组举行了观众见面会。编剧兼导演周文博、主演谢慕尧与周琦与大家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周文博表示:“这部剧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我本身的真实经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我自己的人生和我有些朋友的人生有点不一样,于是后面就有这样一个少年的形象——他与我的经历相似,但是人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去理解跟我们生活完全不相关的人,其实就是帮助这个社会更好地运转起来。帮助理解别人,也就是帮助你自己。”
晚间,《山寺梦谈》与《如果去了忘忧山》分别在工人剧场、紫麓剧场同步演出,观众依旧热情不减。
今天是《山寺梦谈》的第一场公演,该剧以林徽因为原型展开奇幻叙事,通过虚实交织的梦境场景,深入探讨了人在时间的漩涡中如何寻找精神出口这一核心命题。演员们投入且生动地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如果去了忘忧山》在紫麓剧场迎来了首场公演。
该剧用诗意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困境与救赎的寓言世界。全剧以三个独立的故事,聚焦当代女性生存困境,通过果儿、石头、史沫等角色的内心挣扎,探讨与悲伤共处、与自我和解的生命命题。
主创团队摒弃强情节关联,着重展现人物成长轨迹,采用装置化的舞台设计,以打开的“箱子”象征内心隐秘,通过灯光、多媒体等手段外化情感流动。
主演盛贝娜一人分饰四位女性角色(含三位母亲),在平凡中传递坚韧力量。忘忧山作为精神彼岸的象征,隐喻着接受不完美、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
演员们真挚的演出,深深触动了在场观众的心。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传来热烈的掌声。方女士特意带着自己的女儿前来观看,她激动地讲道:“看了这部剧感触很深,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困境,《如果去了忘忧山》让我更加明白要学会接受不完美,与自己和解。”
随后,导演兼编剧张博、主演盛贝娜、联合导演黄沁潇、制作人高颖和其他演员与观众进行了友好而深入的交流。
谈及创作来源,编剧张博讲道:“我在跑步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想法,会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会追溯自己生活当中曾经遇到过的人和事。”
主演盛贝娜表示:“其实,在一个剧中演四个角色对于演员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这部剧四个角色年龄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的妈妈,而且需要有区分度,其实要下一番苦功夫。”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美好的夜晚给了我们两个小时的时间,陪着我们去做了一种尝试。”制作人高颖说道,“整个故事可能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如果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在某一个瞬间有想到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家人、朋友的话,我希望能够给自己和他们更多的支持。”
继首轮演出收获热烈反响后,《牛之过隙》于今日在大华大戏院·群剧场再度上演。
《牛之过隙》以导演倪韶慧重返故土的触动为灵感,通过少女武小文与沉默母牛“老牧”的故事,展现三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情感羁绊。在现实主义叙事框架下,该剧以理想化笔触完成对传统与现代、成长与离别的深刻思辨。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