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好故事 | 从藏技惜授到同心守艺 这位民间高手收徒啦

作者: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2025-02-18 18:44:43
分享

熙来攘往的商场大厅一角,竖起一块不大的白色幕布,像一道时光之门,隔开了观众和表演者。幕布前,观众们沉浸在方寸舞台上的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之中;幕布后,是全神贯注操控皮影人举手投足的郭同心和他的学生们。

郭同心(左二)和学生们一起演皮影戏。本人供图

4双手握着细细的竹棍,轻柔地操纵着皮影人的关节,灯光明暗变幻、鼓点或急或缓,表演者移形换位,几双手上下翻飞,挑、推、揉、反转……皮影人灵动的身影投射在幕布上,翻腾跳跃似云中蛟龙。幕布前的观众们如痴如醉,纷纷掏出手机拍摄,掌声和喝彩声潮涌。

蛇年春节,同心民间技艺工作室负责人郭同心和学生们就一头扎进忙碌里,日程排得满满的——文旅活动以及社区、单位、商超都争着请他们去表演,一直排到正月十五之后。皮影戏里的刀光剑影,糖画中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成了春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多亏了这些孩子们。”看着忙前忙后的一群00后娃娃,60后的郭同心感慨。这些孩子,郭同心称为“学生”,而不是“徒弟”,而他收徒弟的想法已有十几年了。

演出后郭同心(右四)和学生们合影。本人供图

郭同心是民间技艺的“高手”,皮影、糖画、面塑、拓画等等传统民间技艺,在他的手中都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一切,都离不开家学渊源的滋养。他的爷爷曾是河南民间传统技艺表演者,在当地很有名气。跟着爷爷做糖画,摆弄皮影,是郭同心最温暖、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郭同心来到新疆后,在塔城开了一家水果店,顺带卖糖葫芦。后来,旁边新开了家卖糖葫芦的店,郭同心的生意一下差了很多。一筹莫展中,他想起了儿时学过的糖画技艺。当年跟着爷爷学做糖画,更多是为了吃甜甜的糖画,然而,20多年过去,记忆和技艺都已支离破碎,只能搜肠刮肚地从记忆的碎片中一点点拼凑。郭同心在家里悄悄练了一个多月,手中的糖画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生动。当他把栩栩如生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糖画贴在糖葫芦上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他的糖葫芦成了孩子们心爱的宝贝,他明白了爷爷当初传授的技艺是如何宝贵。

郭同心曾有块大理石板,是他用过多年的做糖画工具。石板上有一行字:以免失传,现对外授艺。那是他这十几年来一个梦想的开始。

郭同心(右)指导学生做糖画。本人供图

那时,郭同心来到乌鲁木齐市闯荡,他的糖葫芦摊儿上,糖画是招牌。每每围满了孩子。郭同心手中的勺儿,盛满琥珀色的糖浆,手腕如游龙般灵活翻飞,滚烫的糖液随着勺尖欢快地游走。片刻时间,一幅晶莹剔透、如浮雕般的糖画便跃然眼前。糖画很快成了乌鲁木齐街头独一无二的存在。有记者被他的技艺所折服,发了一篇稿子《赏糖画 吃糖画 忆童年》。郭同心反反复复读着,突然明白,自己做的不只是糖画,更是在传承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化,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以前,他把糖画手艺视若珍宝,是独家秘技,怕别人学会手艺抢了自己的饭碗。如今,看着那些逐渐被时光遗忘的民间技艺,他犹豫再三,还是在做糖画的大理石板上郑重写下收徒的那行字。

郭同心公开授艺已超过10年,皮影、糖画、面塑、拓画等传统民间技艺统统教授,来学习技艺的人络绎不绝。这些年,他远赴河南以及东北多省,拜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他们求教,打磨自己的皮影戏、糖画、面塑等传统技艺,更为不误人子弟。对前来学习非遗技艺的年轻人,他倾囊相授。这些年,他发现、培养的不少好苗子,大都已是他的得力助手。特别是他作为新疆农业大学“糖影绘梦”实践团的指导老师,悉心指导。该实践团自成立来演出了几十场皮影戏,观众在万人次左右。更多时候,每场演出之后就是宣传推广的好时机,成群的孩子们围着郭同心,兴奋又小心翼翼地提着细棍,摆弄皮影人。

郭同心的学生在商场里做糖画。 本人供图

非遗迎来了春天,全社会都在关心非遗、关注非遗。郭同心每年接到的演出邀请多了许多,来找他学艺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现在,他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找到能长期从事民间技艺传承的孩子,成为真正的徒弟。“我希望能遇到愿意和我一起长期学习非遗技艺,一直参与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广演出的年轻人。”郭同心说。

郭同心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街道羊毛湖社区有间工作室。这里是社区无偿提供的场所,支持郭同心开展非遗宣传传承。一有空,他就来工作室,教授孩子们传统技艺,或者独自在工作室沉思。阳光无声地从窗户落下来,落在一排排整齐摆放着的皮影戏演出道具以及糖画、面塑作品上,房间里暖洋洋的。

“一有时间,我就来这里静悄悄地坐着,看着眼前这些宝贝!想着一路的艰辛坎坷,五味杂陈,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郭同心对此很有信心,“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让传统文化手艺走进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室取名“同心”,不仅因为这是他的名字,更寓意着找到同心为非遗传承而奋斗的同道人。

记者感言:当心底有光

心底有光者,终将成为提灯人,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郭同心,从经营水果店到传承宣传民间技艺,他双手托举的是传统文化星火,执着寻觅的是文化根脉。童年时,爷爷悄悄做糖画、演皮影,是在郭同心生命里埋下火种。他在小屋里复原古老技艺,就是转动了命运的齿轮,直到他在大理石板上写下招徒授艺声明,传承传统文化的光就照进了心底。

心底有光,郭同心从独自摸索到奔走学艺,从守护“独家秘技”到敞开传承大门,完成了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蝶变。时代的洪流,让非遗传承迎来阳光普照,郭同心们从非遗传承的个人坚守,迎来了社会广泛关注、非遗保护队伍壮大。社区无偿提供的场地、高校实践团的年轻面孔、演出现场如潮的掌声,共同构筑起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广阔天地。

看见未来,心底有光。非遗传承者们不再孤独,他们的守护愈发坚韧。每个文化守护者心底的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文化来路的璀璨星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