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上海》:以杂技语汇演绎红色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17 15:16:22
分享

当下的杂技创作已经改变了观众对杂技的传统印象,不仅“炫技”,而且有“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的转变,同时更加注重在作品立意、思想表达、编排技法、呈现手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近期巡演的经典杂技剧《战上海》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探索赓续红色血脉、创新美学表达路径,借由观众喜闻乐见的杂技艺术语汇,传递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多维度、立体式地艺术再现了解放上海的精彩故事,完成与历史、英雄的“对话”,构筑起中国杂技界经典的艺术图景。

《战上海》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协助下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再现革命前辈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奋斗精神,用青春和热血演绎了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如何用杂技艺术讲述重大历史题材故事,既是创作者遇到的难题,也是观众的疑问与期待所在。《战上海》不仅有着传统技艺的呈现,更有着创设、更新、融合之“杂技美”的艺术再现。杂技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创造的美,之所以打动观众,是因为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情感上包含了人类的许多共性审美而获得不朽。从基质来看,抗战题材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能为杂技剧的创作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剧中,女主人公白兰为粉碎敌人破坏电厂的阴谋,按照上级指示,智取情报后与敌特巧妙周旋,成功将情报送至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在接到白兰送出的情报后,指挥部派遣男主人公江华率领突击队强渡苏州河奇袭发电厂,为了保存上海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近6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计划将敌人主力引至上海外围予以歼灭,最后在拆除炸药时,江华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

《战上海》让杂技从单纯的“特技”表演进入到故事情节中,从而为杂技的“深度叙事”奠定了基础,舞蹈的表演使得剧情更加连贯,杂技让情节表现更具有吸引力。通过舞台形象的活动,通过那些杂技技艺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衔接过渡所给予的暗示,象征手法的艺术处理,引导观众在惊叹于各种道具、技艺的高难度的同时,把观众的视角聚焦到对作品主题、意蕴的认识上,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赋予它一种有意蕴的特质。

从目前众多杂技剧来看,为保证剧目流畅,杂技往往被肢解,在戏剧情节进展中,不得不让位给戏剧演员,杂技则沦为配角。如果从杂技本体来看,杂技需要立足于深深挖掘个人潜能的技巧特点,不具备“描写性”和“叙述性”,不易构成人物间的戏剧冲突。但是《战上海》很好地处理了杂技、魔术、滑稽等表演样式,创新出多种全新的表现形式,配以“声、光、电、影、景”等综合艺术运用。例如,在第五幕“青春誓约”中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白兰和江华是大学时期的恋人,二人运用美轮美奂的高空绸吊技巧,表现一对恋人在国难时期,为国英勇上前线,毅然舍小家为国家的大无畏精神。在保卫电厂的战斗中他们再一次相逢并肩战斗,结合飘逸充满流畅的技艺元素,将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观众。在第一幕血战外围中,以四方桌及长凳为主要道具,通过顶功、翻跳、对手顶等技巧表现我军剿匪的惊险时刻,巧妙处理我军与敌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使各种高难技巧完全融入剧情。在第三幕“智取情报”中,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军女侦查员通过吊环高空挂脖、滑下、单手散脱等高难技巧来演绎国民党反动派交际花的魅惑、试探我军侦查员的情境,呈现出技与戏的巧妙融合。在第六幕“铁骨攻坚”中解放军战士们通过高空皮吊大闸、五周缠腰滚下等高空平衡动作,生动塑造了我军被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在《迎接黎明》中通过静态集体造型,运用三节人头单把、四人托起双层掐脖顶等高难技巧,将力与美有机结合,通过柔与刚的鲜明对比,表现国难当头解放军舍弃扛起钢枪投奔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情景。可以说,《战上海》已将单一的技巧表演展现,转化为与戏剧的结合,围绕着情节的轴线,合理而充分与多种艺术手段杂糅,在解构杂技技巧的同时,组合成能够有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的故事,实现人物塑造、矛盾刻化和情感的表达高度融合,成为具有多维品格和进步意义的一种新的演艺样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上海》在多样流动的技艺中,在那些不朽和易朽、稳定和可变的因素中,突破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在有限的时空,满足观众多方审美的要求。

我们还清晰地看到,《战上海》生动诠释了剧情和技巧如何更好的融合。杂技艺术家们不仅能驾轻就熟地呈现杂技高难惊险的技术技巧,还将思想性、观赏性融为一体。没有让人们感觉技巧与故事产生了违和与疏离,或是停留在炫技的“嫌疑”上。这些杂技中的典型表演技巧,非但须臾没有弱化,反而在关键时刻助推着情节的升华,将技巧作为刻画战争、描绘火热的强渡苏州河情景,揭示主旨、刻画人物,映衬出解放军的光荣与伟大。观众于不经意中被舞台剧中所演绎故事的情节人物和情感所击中,与人物之间产生出同频共振,同时超越了传统技艺的演艺印痕,《战上海》为今后杂技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近年来,一系列新创红色主题杂技剧相继问世,《渡江侦察记》《大桥》《先声》《战上海》引发了各界人士和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受到更广大的社会人群的强烈关注和青睐。当下的红色杂技剧是在不断进行观念变革和路径探索中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不仅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突破,而且彰显了杂技剧宽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所提出的绝不是一般意义的创新,也不是某个单一维度的创新,而是要“提高原创力”,不仅是强调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全方位、全新的创造,而且还关联着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的交相辉映。红色杂技剧的创作者们已然让长于炫技、拙于叙事的杂技,能够以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品格,走出单一线性的奇观文化维谷,将内心深处最动情的元素和能力,作用于一种触碰心灵的超越性设计思考,兼容并包、多元并存,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淬炼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了多元并存的时代格局。

正如剧末的台词:“成千上万个江华倒在了黎明前,但他们精神永存,理想不灭,永远是人民心中最伟大的丰碑。”当下杂技剧在一系列红色题材的创作努力中,用饱蘸心血、索尽枯肠去探索、去创作更多具有历史和文化深度的作品,树立起一座座艺术丰碑,致敬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塑造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庄重面容。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聂楠 图片:杨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