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建设中的“长理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05 11:20:16
分享

6月30日,万众瞩目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在全球首次实现“桥、岛、隧、水下互通”一体,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再次擦亮了中国基建名片。长沙理工大学多名专家与校友深度参与工程建设,为发展交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工程贡献了长理智慧与长理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针对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点和重大技术方案提供技术咨询,为工程高质量建设保驾护航。土木工程学院李传习教授团队参与的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联合体,承担了深中通道桥梁工程第三方施工监控II标段涉及中山大桥、横门东西泄洪区、浅滩区非通航孔桥的大跨径钢箱连续梁桥等监控工作。工程建设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在中山大桥大节段超宽钢箱梁吊装匹配高差调整、万顷沙60m钢箱梁分幅分片架设等专项施工技术上提供的重要优化建议,为项目的品质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该学院多名教师还承担了深中大桥西锚碇人工岛稳定性及基坑开挖施工安全信息化监测,以及深中大桥悬索桥主缆一般索股线形视觉测量技术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在深中通道主桥开展施工监控工作。

此外,长沙理工大学还有众多校友长期奋战在深中通道建设一线,以智慧和汗水勇担使命、攻坚克难。

深中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深中大桥的锚碇如何稳稳扎根于茫茫大海,是大桥建设的最大挑战之一。长沙理工大学79级港航专业校友,中交二航局原总经理、原首席科学家张鸿带领团队发明了软弱地质条件下海上成岛自平衡柔性约束圆形钢板桩围堰组合结构体系,解决了宽阔海域深水、厚淤泥条件下锚碇施工技术难题,工期节省近60天。

长沙理工大学93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一公司总经理(现为市场部总经理)谭立心带领团队负责深中大桥及西泄洪区非通引桥、深中隧道、特种海洋平台通航专用航道、深中专供石场等项目的实施。耗时2年,谭立心团队研制出“高流态、高稳健、低收缩”的自密实混凝土,其质量寿命可达120年。为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方量浇筑的需求,团队还研发了智能浇筑成套设备与系统,实现管节浇筑过程智能化施工,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

谭立心(右二)在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长沙理工大学04级机制专业校友、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S07合同段二分部项目负责人鲁庆,主要负责深中通道全线装配式混凝土超大型箱梁的预制及移运等工作。他带领团队应用物联网+、BIM及信息化等技术,倾力打造出国内最先进的智慧梁场,实现了工厂化、智能化、自动化,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深中通道按时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庆(右一)在深中通道智慧梁场对大型装配式箱梁预制工作进行指导。

长沙理工大学07级港航专业校友、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郑伟涛主要负责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全岛建设的技术管理。他带领团队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控裂各项技术措施,采用智能温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混凝土内部温度,有效改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控裂问题。同时,团队还改良了模板工艺和混凝土浇筑工艺,采用模块化装配式隧道模板体系,大大提高了暗埋段模板支设效率。

郑伟涛在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标志性的大国工程,全面记录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程。而长理人以“生逢其时恰青春,工程报国洒热血”的责任和担当,全面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输送光明、营造城市、通江达海中锻造为良工大匠,建功时代,不负青春。“有机会为大湾区及‘交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十分自豪。从最初茫茫大海中一无所有,到雄壮主塔傲立海中,再到大桥长虹卧波,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过程中虽然艰辛,但收获满满,这必将成为我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谭立心表示。(中国日报湖南站记者 邹硕/刘飘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