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工友”一起盖房子,“筑”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30 13:15:35
分享

茶山万垄芽滴翠,竹海千林竿舞青,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首次在浙江安吉提出。五一前后,在这片热土上,由中建装饰所属海外装饰参建的安吉“两山”系列工程正在施工中,科技创新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今,科技的投入已深深融入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引领着行业的飞速发展,住宅造楼机和下挂式液压布料机,让在百米高空的建筑施工如履平地,实现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在电脑上输入钢筋长度、弯箍角度,点击开启按钮,一根根钢筋将在机器的作用下依次由条状弯成方形;手指轻轻一点,1分钟之内就能获取构件的工序图纸、标准工艺、成本等,实现生产全过程精准管控……

海外装饰科技与技术部经理助理兼技术中心主任刘明在选择建筑行业的时候,从未想过建筑装饰行业在短短几年间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以前,建筑工人被称作“泥腿子工”,人们普遍认为建筑工人就是干苦力的、赤脚搬砖的,各种苦活累活靠的是肩扛手递,手磨破肩磨破是常有的事。而如今,在刘明的眼里,智能化正助力行业升级,让智能软件、机器人去完成部分劳累且危险的任务,人的更多体力被解放出来,人成为机器背后的“操盘手”。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BIM技术,通俗来讲,就是在施工前将建筑物在电脑中提前做一遍,可视化地解决技术难题,并在其中开展进度、成本管控,提前发现图纸及施工中的问题,减少返工。”问及什么是BIM技术,刘明解释道。

2010年,全国范围内的BIM应用刚刚起步,“那个时候我正读大学,第一次接触BIM技术时,便觉得这项技术未来可期,于是在这个领域走到现在。”

刘明参与成都“临空综合服务功能区”怡心湖一二号地块开发建设项目时,项目团队在前期设计阶段面临着1000余块异形玻璃下料的困难。当时普遍使用的CAD三维设计软件,无法满足复杂的设计要求,不进行深化设计就等于失去了创效源头。“当时,这可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时间紧,任务重,一点点偏差也不允许出现。有没有一种软件,既省时,又直观?在与一线设计师充分交流沟通后,刘明第一时间研发并编写了幕墙快速建模下料插件,将异形玻璃幕墙下料、出图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假若使用CAD直接画图,则需要将异形玻璃一块一块地画出来,工程量大,也会给项目现场的设计师带去较大压力。刘明以参数化建模手段研制的解决方案,迅速解决了下料慢的难题,为推进项目建设,节约了时间成本。

“所见即所得”

在刘明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大小类似旅行箱的白色箱子,里面装着的是测量放线“神器”——BIM放线机器人。过去需要3个人配合的测量放线工作,现在只需一人操作放线机器人就能完成。

现在,刘明仅需通过掌中的平板电脑,便可指挥着机器人有序地进行作业,原来由人来完成的劳累工作已交给机器人这个“智能工友”。技术人员也就免去了反复调整的辛苦,从而实现“所见即所得”。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自动化放线领域的技术空白,在室内定位方面,仅存在一根头发丝大小的误差。放眼全球,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由刘明及其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在放线精度和售价上面有着显著优势。

成为机器背后的“操盘手”

数字化工程不仅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还要承担起在行业内推广传播的社会责任。在公司的组织领导下,刘明与课题团队一同持续推进《装饰工程师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研发进度,扩大数字化的行业应用范围,将一线经验转化成教材,继而传播给设计师和技术工程师,最后向一线工人交底。

教材编制过程中,刘明与团队一起一句一句改,一字一字磨,光审稿就审了好几轮。“这在别人看来,我就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

凭着这股子“爱钻牛角尖”的劲儿,《装饰工程数字化设计应用》教材得以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刘明坚信,更多想从事建筑行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本书坚定留在建筑行业的信心。

“如今,我看到建筑机器人已能全自动完成越来越多的复杂施工工序,人的更多体力被解放出来,我们成为机器背后的‘操盘手’”,提及此,刘明骄傲地说。

对于未来,刘明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机器人在工地上随处可见,我们的建造效率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我们能看到像《流浪地球》一样的科幻般的机器人建造技术和工程,“筑”造美好的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