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宣传教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30 09:23:07
分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传播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普及、由少数精英走向多数大众的过程,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也是由宣传教育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或者途径、把宣传教育的相关内容传达至受众群体的过程,因此,其具有一定的传播学属性和特征。采用跨学科理论视角,把传播学“5W”模式引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研究中,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相关研究更为深入、系统和具有学理性,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涵、维度、视角等方面的阐释和论证更加清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及把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引入到该主题的研究中来,以及在具体传播链型结构中从宣传教育主体、受众、途径、内容、效果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更好地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传播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运用跨学科理论视角和进行概念界定。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的复杂性、特殊性,打破了以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相关研究局限于民族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的范围,不拘泥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传统教育维度的分析框架,采用传播学研究四大奠基人之一的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对谁(To Whom)”“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说什么(Say 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的五步传播过程,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具体维度分为“宣传教育主体”“宣传教育受众”“宣传教育方式”“宣传教育内容”和“宣传教育效果”等五个过程要素,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和学理性。并结合传播学的“5W”模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行概念界定,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宣传教育主体有意识地面向全国各族群众通过多样化、全媒体的形式和载体,围绕“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普及和推广,最终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知、美好情感和坚定信念,生成人们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同和实践自觉。

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实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传播学“5W”模式从宣传教育主体、受众、方式、内容和效果等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一是在宣传教育主体方面,也即宣传教育的推行者角度,其主体定位、各自职责以及传播者主体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从“谁来传播、谁来宣传(Whom)”维度剖析传者在这个层面,认为存在传播主体定位、职责模糊和协同合作不足等问题困境;二是从宣传教育的指向“对谁进行宣传教育(To Whom)”这一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受众对象宣传单一、各类受众主体参与程度不一,存在“三多三少”及各类受众之间互动性不足等问题;三是从“通过什么渠道、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In Which Channel)”这一维度具体分析发现宣传教育途径比较单一、陈旧,大多仅停留在“传者中心”的单向传播等问题;四是从回答宣传教育讲什么、内容是什么(say what)的维度,作者认为应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为王”原则的,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维度上系统分析,认为从认识论方面来说存在主线和核心理念不明确,从方法论方面存在表层化、形式化问题,从实践论方面认为存在“差异性”与“共同性”问题;五是从宣传教育讲得怎么样、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维度,认为在当前针对宣传教育效果仍缺乏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在“上传下达”的“显功能”较为突出,而“有形有感有效”的“潜功能”未能充分的彰显。

为此,针对宣传教育主体、受众、方式、内容和效果等五个维度存在问题,具体从上述五个维度给出有效解决策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一是明确“三类专才”在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各司其职,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针对宣传教育“三类专才”可进行如下划分,第一类是党政干部传播者群体;第二类是媒体传播者群体;第三类是在国民教育体系各学段学校教师传播者群体等,应着重推进“三类人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断强化宣传教育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党政干部、传媒人才、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二是科学分众传播,精准聚焦不同宣传教育受众需求。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价值需求,要对每个受众群体进行需求和价值的精准定位,进一步细分和细化受众对象,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共鸣点,为各族群众提供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的宣传教育,从而实现分众化传播。还应开展政府受众群体、学生受众群体、社会受众群体之间“小手拉大手”式的互动联结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过程中进行内生性、创新性的推广宣传,建立宣传教育的传播受众共同体;三是采用全媒体融合和多样化方式,形成现实场域和网络空间的传播合力。应整合正式与传统媒体,融合课堂教学、主题讲座、“第二课堂”等新载体优势,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与时效性;依托博物馆、体验馆、网络展馆等延伸性文化场所,赋予广大群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入感与真实感,全面优化宣教载体和形式。借助互联网传播特性,以网络的动态实时性使宣传教育内容更直观、形象,以网络的互动性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与感与首创精神,为传播目标为宣传教育提质增效;四是明确传播内容主线,加强思想性引领及故事化表达。坚定以“四个共同”奠定铸牢中话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历史基础,“五个认同”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动力基础,“四个与共”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历史根基和实践基础,并应妥善处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与网络话语、生活话语之间的关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系统整合宣传教育内容,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实体化。

此外,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内容设置时,要引领各类受众群体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主导方向;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力求做到“有形、有感、有效”。以评估测评指标为宣传教育效果测量的“指挥棒”,以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为导向,确立评估具体环节,构建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实现“显功能”与“潜功能”的互通互补,通过“有形”的中华文化符号激发广大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借助“有感”化实践强化广大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与坚定意志,基于“有效”的系统宣传教育实现广大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自觉,力求做到“有形、有感、有效”。(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李秋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