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桥村:红色山乡的好光景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29 09:10:10
分享

四月十六日,航拍郝家桥村。本报记者 段承甫摄

扫一扫看精彩视频

我的心里话

郝家桥村村民 马兴业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我们在村子里也能过上城里人的便捷生活。老年人吃饭到幸福院,饭菜可口;娃娃们就近上学,有免费午餐、校车接送;村卫生室全天开放,村民“小病不出村”……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定能把日子过得更好。(本报记者 段承甫整理)

本报记者 魏伟 段承甫 马腾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延丹 任惠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涛

4月中旬,春风吹过黄土高原的一道道山梁,沉寂许久的莽莽群山,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榆林市绥德县城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约20分钟,就来到陕北有名的郝家桥村。驶过村口的文化景观长廊,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山沟沟里的郝家桥村,是响当当的“楷模村”。早在抗战时期,中共绥德地委就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1944年,郝家桥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旗帜。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考察,详细观看村史展览,了解这个“红色山村”的光荣革命历史以及革命传统传承情况,实地调研乡村振兴后指出,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深切期盼,催人奋进。郝家桥村的干部群众铆足干劲儿,以新奋斗展现新气象,全力打响“郝”字号品牌,深入探索“九个一批”精准增收渠道,蹚出一条“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的发展之路,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精神接续传

4月16日,记者走进郝家桥村,看到一座雕塑矗立在村口,“农村楷模郝家桥”7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个响当当的称号,承载的是郝家桥村熠熠生辉的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郝家桥村,是绥德最早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党组织的村庄之一,1927年就成立了村党支部……”在村史展览馆,青年讲解员高若楠向游客讲述郝家桥村的光荣历史。

在郝家桥村,老一辈共产党人留下了求真务实、重视调研的优良传统。1943年春,中共绥德地委在郝家桥村开展为期44天的蹲点调查,组织评选了刘玉厚等模范人物,形成多篇调查报告,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为解决绥德分区52万人口吃饭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支援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郝家桥村史展览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刘玉厚的油画前驻足。总书记笑着说:“郝家桥被评为农村楷模,刘玉厚的名字也叫得响,边区这么多劳动英雄,他是响当当的一个。”

几十年来,“农村楷模”的荣誉和劳模精神,不断激励一代代郝家桥人砥砺前行。

山沟沟里的郝家桥村,长期受制于交通、气候、土地资源等不利条件,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为30.7%。

穷,不怕!

“当年刘玉厚靠吃苦精神把大生产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我们也要发扬劳模精神,把脱贫攻坚任务啃下来。”2015年,刘振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谋发展、兴产业。

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果园、建大棚、发展生猪养殖、引进光伏电站、发展红色旅游……几年间,郝家桥村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靠着“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2020年郝家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刘振喜代表郝家桥村捧回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奖牌。

昔日楷模,今又楷模。“红色山村”郝家桥的历史变迁,是几代党员干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给老年人修个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村民“老马”的顺口溜,生动描述了郝家桥的今昔之变。

79岁的“老马”名叫马兴业,是郝家桥村远近闻名的“明星”研学导师。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是他的“必修课”。一有空,他就到村里的楷模广场,用自编的顺口溜给游客讲述郝家桥村的好光景。

“郝家桥人就要守得住好传统,绝对不能忘本。”马兴业语重心长地说。

在郝家桥这片红色热土上,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青少年,红色血脉不断赓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了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掀起春耕生产高潮,调查组在村里组织开展‘好受苦人’评选活动……”4月17日上午,来自郝家桥小学的梁明旭、高瀚晨和刘宇栖组成“小小讲解员”团队,为前来参观的研学团队讲解。

“每次讲解都有新感悟。”13岁的梁明旭参与讲解已有一年多时间。谈到讲解的感受,他说:“我家就住在郝家桥村,爷爷经常给我讲郝家桥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故事。我要从这些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为爷爷争光、为郝家桥争光!”

“培养‘小小讲解员’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学校定期开展读红色经典、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负责带队的郝家桥小学副校长张宇说。

为了让红色教育“出新”更“入心”,郝家桥村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13家单位合作,开展干教培训、群众课堂、美院写生活动,形成郝家桥干教培训品牌课程。

在郝家桥村参观学习后,榆林市榆阳区杨庄村妇联主席姬小琴感触颇深:“郝家桥的劳模精神为我注入了精神力量。我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制胜法宝’。作为基层干部,我要真抓实干,带领乡亲们用双手创造幸福。”

山沟沟走出致富路

沿郝家桥村“劳模路”盘山而上,来到半山腰的果蔬大棚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温室大棚排列整齐。

葡萄种植大户王绥兵的4个大棚里,灰褐色的葡萄藤长出新梢。

“4个棚里种的7个品种,这两年都进入了盛果期,再过三四个月,就进入采摘季了。”50岁的王绥兵利落地挥动着锄头松土,期待着今年的丰收。

王绥兵曾是个装修工,常年在外打工。2019年,听说村里新建了果蔬大棚基地,他动了回乡发展的心思。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王绥兵多次到铜川、渭南等地考察,最终决定种葡萄。“智能温室大棚配有水肥一体化设施,浇水、施肥只用动动手指,土地酸碱度、棚内温度、湿度一目了然……”王绥兵笑着说,“村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这让我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去年种葡萄挣了14万元,今年我准备再扩产。”

在郝家桥村,像王绥兵这样勤劳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郝长雄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看着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郝长雄撇下县城的汽修厂回乡当起了“新农人”。回村后,他承包了520亩土地,搞起了巴杏种植。

“巴杏好打理、产量高、生命周期长。虽然今年还没进入盛果期,但‘巴杏上了山,黄土变金砖’,甜日子在后头咧!”郝长雄笑着说。

如今,郝家桥村的山上山下,有日光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山地苹果生态果园2000亩、巴杏果园520亩……盘点村里的“家底”,刘振喜滔滔不绝:“依托红色资源,我们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中能郝家桥数字体验馆、陕北文化主题商业街区……”

“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里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应该能做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郝家桥村考察时指出。

从“面朝黄土”到“面朝产业”,郝家桥村聚焦三产融合,实现多点联动,逐步发展为集红色旅游、自然风貌、民俗文化、现代产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我们规划打造以培训为主体、文旅为主线、文创为补充、乡村振兴为目标的泛文旅产业,努力把郝家桥红色旅游的‘郝’字招牌打造好。”榆林旅投集团陕西中红未来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霖说。

如今,郝家桥村的红色旅游已是绥德县的一张亮丽名片。游客来了,名气大了,下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群众增收致富。

在郝家桥村村委会,张家砭镇党委书记王腾龙告诉记者:“郝家桥村成立了联农带农服务中心和精准增收服务中心,引进榆林旅投、绿丰园果业等企业,将农民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62岁的郝艳梅就是镶嵌在餐饮服务业产业链上的村民。傍晚时分,郝家桥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陆续来到村互助幸福院吃晚饭。郝艳梅在这里既当帮厨,又当服务员。

“每天把热腾腾的饭端到桌前、递到老人手里,我感觉心里暖暖的。”郝艳梅说,“在幸福院工作了3年,每月能有2500元收入,这在以前哪敢想呀!”

“2023年,郝家桥村人均纯收入215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11万元。”刘振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郝家桥村接待游客19.7万人次,郝家桥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实现了“企业有赚头、农民有甜头、产业有看头”。

向“乡村振兴楷模”奋进

每天清晨,侯志荣起床先把自家的小院从里到外打扫一新。

“每天都有游客来,咱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侯志荣说,“以前的老窑总掉灰。你瞧,有了补助,窑洞翻修得很敞亮!”

72岁的侯志荣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如今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吃上了“旅游饭”。他的老伴儿则在村里的榆林旅投公司工作,负责打扫村史馆,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来郝家桥村考察时,曾到侯志荣家中看望。侯志荣回忆:“当时家里有稀饭、肉馅包子,青菜洗好正要下锅哩。总书记看着我们全家福说,看到我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他感到很欣慰。”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

殷殷嘱托,鼓舞人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中,绥德县鼓励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参与竞选,郝家桥村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36岁的村“两委”班子。

“只要村民有需求,村干部就有回应。形成良性互动后,村里的工作也就不难了。”郝家桥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国强介绍,“现在村里有什么事,只要村干部在微信群里发段语音,马上就有人响应。”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郝家桥考察时指出,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调查研究始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包抓郝家桥村的绥德县委副书记王剑飞说。

2022年,为了让每户群众都能稳定增收,村干部对全村624户1629人进行走访调查,按照一户一档的标准建立了档案,针对每一户、每一人的需求,制定了“通过实用技能培训一批、就业推荐稳岗一批、开发公益岗安置一批、用工吸纳一批、三产服务带动一批、产业创业致富一批、消费帮扶带动一批、集体分红保障一批、兜底保障一批”的“九个一批”精准增收措施。

“村党支部给我们每家都想好了增收的办法,只要肯干就能在村里挣到钱!”村民郝四莲高兴地说。

58岁的郝四莲一家过去因病致贫,家庭收入较低。村里推荐郝四莲在村里当保洁员,安排她的丈夫和儿子在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干零工,闲暇时间还可以在家种些蔬菜贴补家用。现在,郝四莲和家人在家门口都有了收入,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在郝家桥村,像郝四莲一样通过“九个一批”政策措施得到实惠的人还有很多。去年以来,村上共开展实用技能培训169人次,解决、帮助各类自主创业、长期就业和临时就业岗位1100余人次,累计帮助群众增收1850多万元,郝家桥村户均享受“九个一批”政策措施3项以上。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引领下,郝家桥村以“五治融合”为抓手,创新“说事堂”工作模式,开设“垃圾兑换银行”,推广运用积分制,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量化为具体指标,村民对照指标参与即可获得相应积分,兑换物质奖励、享受政策激励、获得精神鼓励。

“家里一有废旧衣服、纸盒子,我们就拿到这里兑换积分,换点日用品,可方便啦!”4月17日下午,79岁的李爱芳拎着兑换的卫生纸,在村“垃圾兑换银行”前笑着说。

“郝家桥的传统一直都没丢。2023年,郝家桥村评选出‘好受苦人’‘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等共12名,村‘说事堂’调解矛盾纠纷8件,村风民风越来越好,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郝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史亮霞介绍。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离开郝家桥村时,鼓励乡亲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从革命年代的‘农村楷模’,到新时代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再到创建中的乡村振兴楷模,我们将牢记嘱托,鼓足干劲,以更扎实的工作举措,聚焦农户精准增收,持续改善生态民生,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新示范、新样板。”谈及郝家桥村的发展,刘振喜信心十足。

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村卫生室……行走在郝家桥村,目之所及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

“红色”郝家桥,美好新前景。迎着徐徐春风,郝家桥人正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奔向“第三个楷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