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中老铁路上的最美“风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5-05 21:12:46
分享

孟瑞(左)在中老铁路上检查设备(保鸭坤 摄)

刘滔检查钢轨接头平直度(杨涛 摄)

法顺文认真检查(邹晓彬 摄)

梁隆伟测量线槽(韦朗 摄)

随着中老铁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坐上火车游万象的日子越来越近。从昆明驱车一路向南,有这样一条“五一”旅游攻略——带您认识中老铁路上最美的“风景”。

第一站:“打卡”鼓绣峨山

5月1日清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普洱基础设施段工务技术维修中心检查组的孟瑞麻利地穿上工装,带上工具,避开“五一”交通出行早高峰,赶着去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的中老铁路万和隧道“打卡”,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与其他游客不同的是,包里面装的是电筒、尺子、检查锤……

漆黑的隧道内,铺好的电缆槽盖板随意一望,看不出区别。孟瑞索性蹲下,用强光电筒往远处一照,万和隧道宛如白昼。

“通过前后对比,轨底坡是否合格一目了然”,孟瑞说,这里的每个工作面都由一人专门盯控,施工不停工,我们就不休假。整个“五一”,孟瑞和同事要监控无砟轨道的布筋、浇筑、养护到成品铺设全过程。

无砟轨道的轨底坡度直接影响线路的几何尺寸,若相邻快件坡度不统一,就容易导致晃车,后期影响旅客乘坐舒适度,后续养护也较为困难。

“看着这条铁路从架设到今天的初具雏形,心里很有成就感。”2020年4月开始,孟瑞就投入到中老铁路开通运营的前期工作中。

孟瑞是一名有10年党龄的技术骨干,目前中老铁路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他说在这个关键节点,党员不冲在前,谁冲在前。

临别时,孟瑞满心期待地邀请我们说:“年底等你们乘坐飞驰的动车,来看鼓绣峨山的美”

第二站:定位“北回归线”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刚参加工作满3年的梁隆伟,是普洱基础设施段电务技术维修中心的一名信号工,他快速成长的经历诠释了这句话。

信号工三个字好写,但活却不好干,光是一根电缆线,从进场合格检查到安装使用,就得经过10余道工序。

上午7点出门,夜里10点回到办公室,这是他工作的常态。

灯光下,坐在办公桌前的他,翻开“五一工作计划表”,逐一列出次日的检查项点,从专业书和施工工艺标准手册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详细记录,为第二天备足功课。

“电缆线一旦隐蔽,是不会轻易动的,所以要在早期尽可能把隐患解决掉。”在站点检查,同样位置的设备他总要反复检查。

电缆铺设工作繁琐又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深,除了专业知识,梁隆伟还要看懂设计图、会画施工图。

梁隆伟今年前后仅休息了5天。劳动节,他主动选择留在墨江站值班,他说在家休息也放不下工作的事,留在这里更踏实。

“闲暇时看到太阳,就如同看到了女朋友。” 梁隆伟说,女朋友知道我在普洱市墨江县,她让我发了个“北回归线”的定位,在这个太阳转身的地方,面对紧张的工作任务,这也是一种“享受”。

中老昆万铁路通车在即,这里的每一个建设者,只争朝夕,为安全优质按期建成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而战!

第三站:探访茶乡普洱

皮肤黝黑,饱经风雨洗礼;双眼有神,尽显明达干练。普洱基础设施段工务技术维修中心探伤工长刘滔正在仔细地检测着第1868个焊接接头,他要把误差控制在0.001毫米以下。“五一”假期,他们都扎在普洱站。

刘滔带领的探伤队伍共8人,两两一组,对中老铁路的每一根钢轨、每一个焊接接头用探伤仪进行检测。从第一公里开始,他们每天提着重8公斤的仪器来往探伤,已走过470多公里。

钢轨焊接是对线路进行无缝化改造,提升线路质量,避免列车运行时接缝处与车轮发出“哐当”“哐当”的撞击声。

“通过对焊头的全断面检测,把误差超限的筛选出来重新焊接,把好质量关,才能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刘滔说,我是共产党员,干活就要尽全力。

第四站:夜游星光景洪

夜幕降临,赶场摆摊的人纷涌而至。晚上10点,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星光夜市风情万千,街上更是游人如织。

普洱基础设施段供电队检查组的师傅们无暇顾及,正在讨论着次日的工作计划。

“明天早上6点半出发,西双版纳站要展放接触线,施工时尤其要注意来往施工车辆,不能刮碰到展放在道床上的线索。”工长法顺文给工友叮嘱道。

5月2日清晨,他们认真检查每一米接触网线是否有损坏;交通情况复杂的道口,他们用口哨,手势招呼好来往车辆,避免刮碰到道床上的线索。

天上的接触网就好似地上的两根钢轨,也需要严格卡控精调数据,若数据超出允许范围,后续对列车运行安全有影响。

中午12点,气温升至近40摄氏度,法顺文吃完盒饭又给自己补了一剂藿香正气水,起身拿着望远镜就往隧道里走去。

白天对施工现场全程盯控,晚上对发现问题梳理汇总,他们坚持工作任务“日日清”,工作重点“事事清”。法顺文的徒弟吴茂承说,这是他师父的工作习惯。

景洪是法顺文的家乡,眼看家乡就要通火车,他心里美滋滋。阡陌交通,离不开精耕细作的铁路人。他们分布在绵延500多公里的各个站点,以钢铁为伴、与焊花同舞,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潮中,拼搏奉献度过别样的“劳动节”。(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