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在大地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2-04 09:23:22
分享

政协委员、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田立文

“说明国际上认可我们新疆棉花的种植水平,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世界棉花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提到“绿洲棉花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在第五届摩洛哥“非洲创新周”国际沙龙上获得发明金奖意味着什么,政协委员、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田立文这样回答道。

1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以来,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履职尽责。一件件提案提交大会,这是委员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以及认真思考分析后的智慧结晶。就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田立文委员带来了自己的两份提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作出战略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列入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突破种子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等方面又专门进行安排部署。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考虑棉花作为新疆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迫切需要建立自治区稳定支持棉花科技创新工程,给予农业科研领域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

“我这次带来的提案,一个是关于稳定支持新疆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的提案,另一个是为确保市场销售的种子满足我区棉花生产需要,亟待将棉花种子发芽率提高至88%以上的提案。”田立文说道。

建议自治区设立棉花科技创新工程,建立财政稳定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给予新疆从事棉花研究的优势团队持续稳定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为此充分借鉴中国农科院和内地等省市设立省级农科院创新工程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实施自治区棉花科技创新工程,给予科技人员稳定的工作经费和试验经费500-1000万元,不仅稳定支持科研团队开展持续科技攻关,使科技人员潜心静心开展科技创新,还能及时结合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培训工作,突破一批制约自治区棉花生产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创一流科研成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棉花提质增效,提高新疆棉花种植水平,促进棉花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其为主产棉区农民增收的作用。

截止目前,新疆棉花总产量已达516.1万吨,占我国棉花产量的87.3%,同时棉花又是我区棉农增收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产业,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国家标准《GB4407.1-2008-经济作物种子 第1部分:纤维类》,在该标准中,明确合格棉花种子(光籽)发芽率≥80%,该质量标准在常规(即一穴多粒)播种条件下,完全满足生产需要,并保证棉田出苗率。但由于 “一穴多粒”的常规播种技术存在棉田间苗用工多、投入大和种子浪费严重的问题,已被生产彻底淘汰。目前新疆已全部实现机械精量播种(一穴一粒),如仍延用发芽率≥80%的棉花种子(光籽)质量标准必导致精量播种棉田保苗率只有约75%,甚至更低,进而造成大幅度减产。

“根据大量调研发现,采用棉花种子精选加工新工艺流程,即待精选种子→抛光处理→风筛选→重力选→裂缝种子选→色选→包衣称重与包装→成品种子,陆地棉棉花种子发芽率可稳定达≥88%,海岛型长绒棉种子发芽率可稳定达≥92%,达到此水平发芽率的种子才能满足新疆棉花精量播种棉田的需要。”田立文表示道。

基于此,田立文委员建议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应向国家相关部门和自治区人大反映以上问题,并针对新疆棉花已全部采用精量机械播种,将现有棉花生产用种发芽率≥80%的质量标准,提高为陆地棉棉花种子发芽率≥88%,海岛型长绒棉种子发芽率≥92%,同时在自治区层面通过相关法律程序,将此标准作为企业强制性技术指标,明确在新疆经销售发芽率≥80%棉花种子为不合格种子。规定所有棉花种子加工生产线除配备正常的风选和重力选外,必须有色选和破籽选两道工序,以保证棉花生产用种所需较高发芽率的质量要求,进而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促进新疆棉花稳定发展。(马欣雨)(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