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颅内转移瘤协作组正式成立 多学科共促脑转移瘤诊疗新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
2025-02-25 17:21:48
分享

中国日报2月25日电 在我国,每年颅内转移瘤的新发病例超150万,是颅内肿瘤的第一大病种。2025年2月22日,中国颅内转移瘤协作组(CLAIM)成立会暨首届宣武颅内转移瘤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打破传统一二级学科的会议模式、首次汇聚了来自国内114家医院的170位来自肿瘤科、放疗科、神经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学者,旨在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推动脑转移瘤的规范化诊疗和科研合作,最终提升我国脑转移瘤的诊治水平,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

CLAIM协作组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教授致辞。他指出,每年庞大的脑转移瘤新发病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疾病负担。脑转移瘤的治疗难度高、预后差,且涉及多学科协作和精准治疗。成立一个汇集多学科力量的全国性协作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协作组将以"协作、创新、规范、共赢"为宗旨,通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诊疗共识、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等方式,致力于提升我国颅内转移瘤的整体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随后,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对协作组的筹备过程、组织架构及成员做了全面介绍。宣布了协作组的11位来自多学科的联合发起人,他们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主任李文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邱晓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吴劲松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姚和瑞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尤永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张骞教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燕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教授。以及首批114家单位和170位成员。程也为首届转移瘤协作组秘书长。

作为联合发起人代表,张骞教授、牟永告教授、邱晓光教授分别代表神经外科、肿瘤原发灶外科、放射治疗科发表了讲话。他们祝贺协作组正式成立,认为这是我国脑转移瘤诊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助于融合各临床科室积累的中国脑转移瘤真实世界数据,探索脑转移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促使治疗更规范、更精准。

大会上,协作组正式发布第一批研究内容。江苏省人民医院尤永平教授发布了"多中心、基于脑转移瘤患者CTCDO模型的构建和临床应用"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崔传亮教授发布了"颅内转移瘤生物银行计划";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肖新如教授发布了"颅内转移瘤多组学探索计划"。

此外,专门针对颅内和头颈部肿瘤、病变的ZAP-X放射外科机器人也在本次大会正式发布。作为全球首个完全自屏蔽放疗机器人,将凭借精准、高效、安全等显著的临床优势,进一步提升脑转移瘤精准放射治疗标准。

本次大会共设立四个学术报告环节,涵盖脑转移瘤的多学科协作、诊断评估体系、靶向治疗、病理诊断及手术策略等多个热点议题。邀请众多肿瘤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分享脑转移瘤的治疗与研究。

在现场热烈的讨论声中,本次大会圆满落下帷幕。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协作组的成立不仅为全国脑转移瘤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更是我国脑转移瘤诊疗迈向新高度的新起点。未来,协作组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汇聚智慧、攻坚克难,助力我国脑转移瘤诊疗体系迈向更加精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