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成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12 14:43:32
分享

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科研成果发布会,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集中发布27项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成果。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甄占民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精心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讨论证和选题策划,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引导全院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决策咨询成果,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发挥了独特作用。

甄占民表示,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要着力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阐释,深刻揭示其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实践要求,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力量。要切实强化研究阐释工作的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实践要答案,向调查研究要答案。进一步树立战略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突破学科界限,强化协同攻关,强化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研究重大问题的自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学术高地。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27项重大成果包括专著类成果13项,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类成果14项。其中,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理论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等成果高度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产生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深入讨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法治改革的底层逻辑》等成果聚焦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与弹性退休制度》《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等成果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礼治秩序的理论构建与外交实践》等成果围绕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扎实推进理论创新,从不同方面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与会作者、编者代表介绍了相关成果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表示,《“数”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编写组继2022年《“数”说二十大报告》、2023年《“数”说新思想》之后推出的第三部作品,旨在打造“数”说系列品牌。全书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为蓝本,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总体部署、目标任务等进行生动、通俗的提炼总结。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作者代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华谈到,该书尝试构建“关键要素—动力来源—战略部署—战略目标”的完整框架,全面展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体系,从要素投入、发展路径、重点产业、生产关系等多角度阐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新型工业化及其实施路径研究》一书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产业链现代化、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在该书作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丹看来,这四个方面既是新型工业化的特征,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能够为深入认识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定位、发展方向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以骑手为代表的零工就业劳动者的崛起,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显著现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青年学者孙萍及其团队历时7年,对外卖骑手群体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该书提出了“过渡劳动”概念,探讨了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社会意义以及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孙萍表示,“数字时代的劳动者值得被看见,我们也会将这项研究持续下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