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一份宏伟事业成就行走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22 16:09:30
分享

五年前,在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由侗族音乐家组成的歌舞团站在一座桥上,唱着他们的代表作《侗族大歌》,歌颂大自然的伟大。

他们以无伴奏合唱为主,进行无拘无束的即兴表演,在雨声、流水声和野生动物的细微声响中,吟唱着自己家乡如诗如画的风景和对爱情的憧憬。

民族音乐学家兼音乐策展人穆谦站在他们身边,手持便携式录音机,他希望保留他们最纯粹的歌声,并将其带到遥远的地方。

穆谦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不仅将录音出版成专辑《大家静静听》,还邀请 "侗族大歌队 "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广受好评。

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它还是几乎每个侗族人都会唱的古老传统歌曲。儿童合唱团从小接受资深歌手的培训,长大后加入村里的各种合唱团,这些合唱团通常按性别和年龄划分。

在节日和社交场合,可以看到合唱团身着民族服装在各村庄的鼓楼上表演,鼓楼通常是社区中心和举行公共活动的地方。 歌手们模仿自然之声,歌颂自然之美,或与其他合唱团对唱,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无需指挥,每个合唱团至少由两个声部组成。 大部分歌手参与低音部的演唱,高音部只有不到三名歌手根据主旋律即兴演唱。

穆谦与侗族大歌结缘于 2007 年,当时他担任音乐记者,去贵州黎平县进行实地考察,那里是侗族的核心聚居地,黎平的岩洞村是许多歌手的故乡。

穆谦说:“每当我研究一种音乐形式时,我都希望能找到发源地,而在这里,侗族传统仍在蓬勃发展。”在岩洞村,很多人还在唱侗族大歌。 这说明,侗族大歌的传统在那里仍十分活跃。 它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穆谦在岩洞村逗留了四天,结识了许多当地歌手,一边与他们聊天,一边观察他们每天在鼓楼上的表演。 正是在这次旅行中,他第一次录下了他们的演唱。

“侗族大歌是一种口耳相传的音乐。 歌手们无需乐谱就能演奏出复杂的和声,明亮的女声与沉稳的男声形成鲜明对比。”他说:“这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

“侗族大歌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的很多演唱技巧都来自于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这可以为他们提供灵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他在2013年向上海世界音乐节推荐了岩洞合唱团,并在上海举办了四场音乐会。

音乐会的演出阵容还包括来自保加利亚的伊娃四重奏,他们擅长保加利亚民间多声部演唱。 在看过岩洞合唱团的演出后,伊娃四重奏的经理推荐合唱团参加了2015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音乐会。

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几年下来,岩洞合唱团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更多的国际认可。一位音乐节组织者在网上看到了岩洞合唱团莱比锡的演出,于是联系穆谦,邀请他们到美国演出。

为筹备歌舞团的美国巡演,荷兰唱片公司Pan Records委托穆谦录制一张专辑,于是,时隔12年,他于2019年再次回到了岩洞村。

“我听过很多侗族大歌的录音,都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穆谦说说:“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在工业化环境下录制的唱片割裂了音乐与这片土地之间的联系,许多微妙的细节在录制过程中丢失了,所以我希望能在歌手们生活的环境中录制这张专辑。”

他和歌手们尝试了不同的环境,包括歌手的家和村里各种场所,最后决定在岩洞村一座桥上的亭子里录制唱片。

大桥所处的位置确保了不受施工和运输噪音干扰,其半开放式的结构使其能够自然地进行反向曝气。 周围环境非常宁静,偶尔在一些轨道上还能听到降雨、河水流淌和昆虫鸣叫等自然声音。

为促进侗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穆谦从学术角度出发,在专辑的内页和歌词中采用了侗族语言和英语两种语言,为听众提供了对比性的听觉体验。

专辑总共 18 首曲目,是从浩瀚的 “侗族大歌”中挑选出来的代表性曲目,这些曲目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既有旋律朗朗上口的曲目,也有技巧性很强的曲目,既有无伴奏合唱曲目,也有由民族乐器(两种琵琶)伴奏的曲目。

“专辑中的精选大歌展示了这一传统的丰富音乐性。每首曲子都有独特的旋律。”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中国音乐与文化中心主任韩梅在对这张专辑的评论中写道:“这张专辑的内页注释写得很好,是对侗族大歌的介绍,将成为音乐课程、图书馆和音乐收藏的宝贵资源。”

2019年9月,穆谦和岩洞合唱团带着这张专辑在美国5个城市巡演,举办了10场音乐会,介绍侗族的自然和文化,向参与者传授侗族音乐及其演唱方法。

穆谦回忆说,在巡演的最后一站肯塔基大学,他开玩笑地呼吁观众买下合唱团的所有CD和商品,令他惊讶的是,观众竟然真的买下了。

这张专辑在全球广为传播,它被跨地球音乐榜评选为2019-2020年度亚太地区最佳专辑,在全球数十家广播电台播出,并在50多家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推出。

穆谦努力推广专辑以及其他中国民间和民族音乐流派。 他在国际电台节目中介绍中国音乐,在音乐杂志上发表文章,还在自己的官方微信账号上介绍中国音乐。 去年,他受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委托,策划了一个关于大宋的展览。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侗族大歌能被编入全球中小学的音乐课本,让全世界的人都学会唱侗族大歌。”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象征。 通过音乐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者、音乐家和媒体。 加强传统音乐教育,让每个人都为我们的民族音乐遗产感到自豪,这是重中之重。(记者 程月竹 编译 甘美至)

原文见4月20日中国日报旗舰版9版、香港版9版 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4/20/WS662326caa31082fc043c3044.html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