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为普氏野马回归野化护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27 10:05:23
分享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李凯教授先后带领8名研究人员,来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拉开了野马驱虫工作的序幕。

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科研人员把驱虫药拌入胡萝卜、玉米粉饲料中给野马投喂,采取粪便样本,将其中的马副蛔虫、线虫、马胃蝇等寄生虫挑捡出来,进行研究分析。

李凯教授说:“寄生虫在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对于外来物种,尤其是境外引入的动物,进入流行区后会成为易感动物。在特定条件下寄生虫也可成为导致种群崩溃的直接因素,给重引入极小种群造动物成严重威胁。普氏野马在人类饲养和繁育一百多年后重引入原产地,其对环境适应的重要表现是能够在气候、天敌、寄生虫等生态因子胁迫状态下具有类似本土物种化解危机的生存策略和行为。然而,冬季干旱条件下更多的普氏野马向人工救护点聚集,而非像蒙古野驴进行迁徙;超过同域土著种蒙古野驴和散放家马3~5倍的寄生虫感染常年发生于普氏野马群体现象,均暴露出野马野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隐患。”

“除了用药物驱虫,我们还通过应用高架食槽及恒温水槽等设备来切断线虫传播链、加大半散放训练来等方式,防治野马的寄生虫病,近几年野马驱虫工作成效显著,各类寄生虫的感染率明显降低。”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高级兽医师恩特马克说。

北京林业大学李凯教授团队与野马中心合作近二十年,系统地开展了普氏野马寄生线虫病、胃蝇蛆病病原体鉴定与监测、马胃蝇区系以及黑腹胃蝇种群遗传结构、野生马科动物蝇蛆病流行病学等研究。对线虫类寄生虫进行长期的感染率、感染强度、驱虫药效监测,并探究其传播途径。针对野放状态普氏野马重要寄生虫——马胃蝇多发的问题,从马胃蝇生活史、马胃蝇感染途径、疫情的时空分布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多层次深入研究。目前主导年度性野马群体保健工作15年,揭示了荒漠草原马胃蝇区系组成及特点,掌握了气候因素与马胃蝇流行病发生程度的关系,厘清了“野马—野驴—家马”间马胃蝇传播链关系,初步界定出优势种马胃蝇感染区域及感染期,提出了针对马胃蝇发生节点的压制马胃蝇种群的生态调控方案。以上研究成果为野马科学野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杨建明表示,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基地,将会继续加强双方的科研合作,开展野马栖息地、食物和水源、行为生态、生理生态、遗传多样性、寄生虫病等多领域的研究,使野马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野马回归野化护航。

普氏野马是欧亚大陆开阔景观带的旗舰物种,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生马种,全世界仅存2000余匹。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34年来,在引进24匹野马的基础上成功繁育了6代760匹野马,并于2001年8月在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实施了我国首次野马放归试验,先后有16批次110匹野马放归野外,现野马目前种群数量达到481匹,其中野放种群267匹、半散放种群117匹、圈养种群97匹,已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野马基地,野马放归试验已取得探索性成功,成为我国物种重引入最成功的典范。

(张赫凡)(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