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8-29 20:01:08
分享

新闻发布会现场(王健摄)

8月29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成就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陈小平告诉记者,江西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保持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赣鄱大地建设成人们深深向往的绿色生态家园。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陈小平介绍江西生态环境建设成就(王健摄)

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江西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整治、“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2018年,全省PM2.5浓度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降幅居全国前列;PM10比2004年(全省全面监测PM10以来)下降30%;优良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9个百分点;南昌、景德镇两个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

今年1~7月,全省PM2.5实际状况下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全省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95%,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7%,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94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8%,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更加靓丽。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江西不仅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领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绿色发展、环保倒逼,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江西省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江西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环境准入门槛,不再审批长江及“五河一湖”岸线延伸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业项目环评。着力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健康、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做强“生态+”经济。着力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管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2018年,江西省万元GDP能耗为0.431吨标煤,比2011年下降33.8%。着力加快培育绿色新动能,做强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节能环保等绿色节能产业,引导全省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示范引路,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空前

江西省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三线一单”成果,筑牢“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屏障。成功创建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县、22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率先开展了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建立了190个自然保护区、182个森林公园、99个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仅2016~2018年,累计筹集奖补资金97亿元,成为流域生态补偿范围最广、贫困地区补偿资金最大的省份。连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整治。

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构建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全过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6大制度体系,形成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法律和制度框架。

在源头严防上,近年来制定了《江西省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7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和14项地方环境标准。在过程严管上,加强事中监督,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成立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公室和生态环境执法局,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

在后果严惩上,率先开展了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出台了《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成立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已开展12个典型案例评估工作,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加大投入、壮大队伍,环保能力建设大幅增强

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从省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到环境保护处,从省环保局到省环保厅,再到省生态环境厅,伴随着一次次的改革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改革,生态环保机构职能更加优化协同高效,生态环保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等痛点难点问题。同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向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累计投入800多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年均增长15.6%,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8座,处理能力384.4万吨/日;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16座,污水处理能力118.9万吨/日;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36.2万吨/年,可满足全省危废处置需求。与此同时,江西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已建成18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623个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754个国家土壤监测点位、2136个噪声监测点和112个生态监测站点,通过“智慧环保”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坚持宣传引导、发动群众,生态环境意识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提升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江西每年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培训班,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评选表彰“最美环保人”,唱响生态环境之歌《绿色江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强化督察执法和我们广大媒体的宣传引导,进一步夯实了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使“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进一步压实企业对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让“谁发展谁保护、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成为共识;进一步强化相关部门环境保护责任,把“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行业污染”的要求落实落细;进一步强化公民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让“美丽江西人人共建,优美生态人人共享”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