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无棣:创新“四化”救助模式 为困难群众赋能创收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4-12-10 17:08:41
分享

近年来,无棣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统筹救助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增加服务供给、提升兜底质量为重点,着力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政策措施,创新打造“好棣”救助品牌,全力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变“输血”救助为“造血”救助,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帮助救助对象自立自强,摆脱困境,融入社会,重塑人生,让民生福祉更有力度,让社会救助更具温度。

网络化布局,确保服务供给到位

突出各服务阵地功能区设置打造,构建县级服务中心为主、社区村居服务站点为辅、流动服务点为补充的服务格局,织密织牢服务网络。先后投资550余万元,重点从设施配置、人员配备、场所安全等方面对全县2处社会救助县级服务中心即民生空间站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中心内设技能培训室、无忧微工坊、开心农牧场、网络直播间等。结合困难群众分布情况,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打造了2处社区、48个村居服务站点,推动实现社会救助服务机构设施全覆盖。对接县综合执法局,在早市、夜市及小区门口等场地,设立多个流动服务点,为周边困难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专业化赋能,确保精准服务到位

突出专业团队参与,为困难群众提供高质量救助服务。引进专业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运营稳定、具有相关专业人才、专业设备、具备专业资质的桃源社工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由心理咨询师、营养师、面点师、理发师、园艺师、社工等116人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每月一次持续加大机构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规范培训,确保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开展专项培训。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创收意愿的人员,在服务中心及各服务站点,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手工制品加工、面点加工、农牧产品种植养殖、网络直播等。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32期,培训人员571人次。提供专门岗位。设置辅助性就业场景,待参训人员考核合格后,本着就近、便民的原则,结合本人意愿,分别安排在中心进行面点、豆制品、卤肉等食品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在社区站点爱心超市、爱心理发室、爱心餐厅进行售卖、服务;在流动服务点经营好棣小货郎流动货车。今年以来为128人提供创收岗位。

社会化运营,确保就业增收到位

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为救助服务提供不竭动力。实施慈善项目。吸纳慈善资金,采购5辆“好棣小货郎”流动货车,定期开展爱心大集和慈善义卖进社区活动,售卖“民生空间站”困难群众加工的馒头、糕点、豆浆、豆腐、卤肉等食品和手工花、绒绣等手工制品。实现对困难群众生产、经营、售卖“一链式”帮扶。采取商超运作。创新爱心商超运作模式,在社区服务站点设立爱心超市、爱心餐厅、爱心理发馆、爱心洗浴室等,一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向其提供打折优惠、积分换购或免费服务。争取企业支持。协助机构对接本土渔网、箱包、苇帘等加工生产企业,为困难群众争取代加工订单,形成困难群众居家生产、爱心企业上门收货的点对点创收模式。今年以来,为178名困难群众实现每月增收300-1000元。

常态化监测,确保动态管理到位

畅通困难群众救助“进出口”通道,实行动态管理,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建立救助对象动态监测分析比对机制,通过“大数据”+“铁脚板”进行摸排,建立低保、特困、低边等困难人员需求台账,以定点、定性、定策“靶向服务”开展救助。执行低保渐退政策。签订诚信承诺书,鼓励条件好转人员主动告知。对通过创收条件好转人员执行低保渐退,预留3-6个月渐退期,收入稳定后退出或是转入低保边缘家庭,动态监测。树立模范表彰先进。开展选优活动,对诚信人员、通过自立脱困人员,采取物质+精神奖励的方式进行表彰,同时通过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传播正能量,树立榜样,营造努力脱困的良好社会氛围。(王超)

编辑:rwzh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