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川大,天府新区这所学校围绕兴隆湖做足科学教育文章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4-11-18 17:14:50
分享

壅水成湖,鹭鸟翔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地上堆满研究笔记、培养皿、加热器、离心管、移液器滤纸等,各种工具有序排列,湖畔小“科学家”们将兴隆湖采集的水样固定在托盘轻扶外围,轻挤滴管,试剂随着加热在水中散开不经意地波纹潺动,且漫且漾……

11月15日,湖畔自然科学研究院、省级科普基地校授牌仪式在四川天府新区湖畔路中学举行。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的培养,湖畔路中学整合兴隆湖周边资源,借力高校科研力量,打破学科壁垒,创新创建了《探秘兴隆湖,共享城市生活》课程,并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打破学校围墙

尽享兴隆湖自然科学之美

活动当天,湖畔路中学土壤研究所的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研究汇报。

孩子们围绕“兴隆湖周边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从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出发,到探测湖边不同距离土壤含水量、分析土壤组成,再到研究土壤渗水现象的科学原理,每一步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与汗水。学生们表示,将呼吁更多的市民爱护兴隆湖,并用研究后学习到的成果改造校园内的“内湖”。

这只是“探秘兴隆湖”自然生态课程的一部分,从兴隆湖水中采样,观察水中生物,到分析水的电导率、水生物种类等真实剖析兴隆湖的水质情况;从观察树干周长、树冠形状、树叶厚度、计算树叶密度等,进行树木种类研究,到结合土壤知识,分析种植种类分布原因;从绘画初步了解四川地形和候鸟鸟群种类,到观察鸟类图像,对鸟的习性和鸟语进行讲解……

借助利用公园城市的自然生态和科技资源,湖畔路中学结合生物、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等科学领域的知识,让师生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将实验器材搬出教室,把课堂搬到了兴隆湖,用学生喜欢的体验式的、探究式的方法与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根据各自研究的项目内容,观鸟、测水、识叶、拍美景,并在相关领域课程顾问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湖畔路中学校长杨彤表示,“探秘兴隆湖 共享城市生活”项目课程打破学习常规,从多学科融合,在大自然中为学生构建生命、生态知识体系,从探究性学习中帮助学生挖掘学习研究兴趣,从一场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做中行的深刻意义。

项目指导老师唐华英表示,虽然项目才实施短短一年,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育人方式。“兴隆湖成了我们天然大课堂、实验室,专注的眼神,专业的操作记录,同学们俨然是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他们也成为了公园城市自然生态的守护者、宣传员。”

“探秘兴隆湖课程,可以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各学科的融合贯通能力。”“探秘兴隆湖,不仅让我们感受了兴隆湖的自然之美,更加让我从科学方面,对兴隆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与活动的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对此类课程的喜爱。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担任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所长

“湖畔自然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授牌仪式,并向研究院院长、所长及指导专家、教师等颁发聘书。

让人惊讶的是,研究院的院长、所长,都是湖畔路中学的学生。首任湖畔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八(1)班的李瑜说,目前研究院下辖4个研究所,分别是土壤、水质、鸟类、绿植研究所,下一步,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并组织各研究所开展各类科学实验。

“湖畔路中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为了让师生们的课程体验更丰富有趣和具有实践价值。据了解,自然科学研究院将根据“探秘兴隆湖”研究内容,成立各类研究所,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组织师生开展科学领域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研究体系,并确保研究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自然研究院将开展以下工作:梳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信息技术等课程标准,开发主题明确、易操作的跨学科学习主题项目,实现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打破单一学科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资源整合和创新,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根据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需求,改进学校教师育人方式,探索多元化科学教育的路径和实施方法;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成果梳理和总结分享,在兴隆湖滨设立“中学生自然科学科普工作站”,把实践探究分析的相关科普知识,通过科普展板、科普小报、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自然生态科学探究的科普宣传。

湖畔路中学还在校内精心打造了自然生态科学实验室,实验室内,水质样本及PH值测试标准、干果叶片等标本及绿植生态构成分析、不同区域土壤采样及不同绿植培植实物展示、兴隆湖鸟类种类及栖息特点等,让人目不暇接。还有成体系的课程内容介绍、分项目的实验工具、项目操作流程等,师生们如数家珍。

协同育人

携手川大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

仪式上,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为湖畔路中学授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大学山区流域保护与灾害防治科普基地启航站点”。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生黄渭芳,为湖畔学子带来了题为《湖泊与湖泊生态环境调查》的科学讲座。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服务科学教育实践,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湖畔路中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普资源在基础教育的学术影响,积极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签订了友好合作学术支持备忘录,为学校项目研究提供了专业的学术支持,双方更在湖畔路中学共同设立了“山区流域保护与灾害防治四川省科普基地智慧启航站点”,以此助推学校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川大水利水电学院借助湖畔路中学自创的自然科学校园实验室等资源,也为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等提供支持。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聂锐华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湖畔路中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将派遣优秀的专家学者,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学术交流和实验指导,帮助学校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将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为师生提供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感受科研的魅力。

持续深耕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教育生态圈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锚定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样板区,打造全国、全省教育高地目标,以共享理念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并以“科创人才分层培养体系+馆校合作的家校社协同共建多元机制+全区科教资源共享”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模式,构建起科学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圈,积极开发科学教育区域发展动力源,全面提升新区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素养,在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天府英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先行经验和卓越成效。

四川天府新区整合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资源,融合全学段、全学科科学教育相关内容,构建“三级九类”课程框架,提供近300项不同形式的“科学+”课程方向,供学校选择和校本化开发。此次湖畔路中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省级科普基地校的正式授牌,以及高校的入校指导,不仅是学校在天府新区大力推动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开展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新区积极推动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科学教育工作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联合培养模式,致力提升区域科学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有力示范样本的又一生动案例。(图/文  刘杨)

编辑:rwzh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