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整版报道广西打造与东盟教育合作高地

中国日报网 显示图片

中国日报网7月8日电(记者张莉、刘玄)7月5日,中国日报国际新闻(world)整版刊发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深度报道。文章指出,东盟国家在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与中国的教育交流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改善和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深层次的了解和沟通。全文翻译如下:

编者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从中国留学的经历中获益

大多数遇到Yachongtou Bouaphanh的中国人可能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外国人。他来自老挝,是个亚洲人,说的中文还有一丝丝的口音,有时甚至被认为是广西人。

Yachongtou在老挝读大学时就开始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并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杜凯康。他说,是功夫演员李连杰的电影吸引了他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2018年,他获得了“汉语桥”比赛老挝赛区的第一名,这是一项针对外国学生的汉语掌握程度的比赛。随后,他申请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并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

28岁的杜凯康现在是广西民族大学的二年级研究生,他从2019年开始在该校学习,专门研究经济和语言,包括语言能力对收入和贸易的影响等课题。

“这个课题在中国并不鲜见,但在老挝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在老挝国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杜凯康说。“我认为它在未来可能非常有用。”

他还没有决定毕业后做什么工作,但很可能是与中国和老挝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有关。

除老挝外,其他东盟国家——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几十年来一直与中国开展教育交流。在这10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国与其教育交流更为紧密。

有无数中国人出国留学,许多来自亚洲国家的学生也来中国留学。教育部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来华学习的学生中,54.1%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广西是中国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地区之一,杜凯康正是广西数万名外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2019年,在广西学习的所有留学生中,有64%的学生来自这1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和越南各有超过1000名学生在广西接受高等教育。

同年,广西民族大学招收了1555名外国学生,其中93%以上的学生来自东盟国家。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在校留学生较少,但2020年该校录取了815名来自东盟国家的学生,占其外国学生招生人数的87%以上。

“广西与许多东盟国家相毗邻,区位优势大,”该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冯光火说。“我们大学很多国际学生习惯在周末飞回国,还能及时赶回来上周一的课程。”

冯光火表示,从越南首都河内乘飞机只需30分钟就可到达南宁,而老挝首都万象也只需90分钟航程。他说,便利的交通极大地促进了邻国之间的交流,因此吸引了更多国际学生申请到广西学习。

他说,教育是人文交流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是一个双向过程。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也改变了它的教育模式,”他说。“我们招收国际学生进来,也应该送中国学生出国学习。”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廖东声说,广西民族大学是全国首批四个国家非通用语种研究中心之一,自1964年起专门研究东南亚语言。

“因为有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能够改善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民大,学习老挝语的中国学生可以帮助老挝学生学习汉语,反之亦然。“在双向交流中,能够说同样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廖东声说。

“我们的国际研究生甚至曾经抱怨说,来自北京的人说的普通话不标准,他们听不懂,”廖东声笑着说。

该校副校长黄晓娟说,该校从1986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到2019年已经培养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2万多名国际学生。

她说,自1993年以来,民大的中国学生作为交换生已经去了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和越南等国家。

该校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合作开展各种合作项目。

冯光火说,其中60%以上的项目是“稳定的、实质性的、长期的”,包括教师培训、学生培训和科研合作。

联合培养

2016年7月,教育部通过了一项计划,以促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联合培养,包括师资培训、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和政府特别奖学金。

该计划鼓励在交通、水利工程、海洋科学和生态保护等相关领域进行联合培养。

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与印尼国立巴查查兰大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署了一项协议,共同建设一个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专门研究海洋微生物学、海洋保护、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资源管理、海洋遥感和海水养殖。

除了联合培养外,它还鼓励两所大学之间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项合作协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更加紧密。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推进教育合作,中国与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推动了233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实施。

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非政府教育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蓬勃发展。

去年11月,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成立了 "丝路国际书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

丝路国际书院将邀请知名学者,并制定了20多条海外旅游路线,以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并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中。

新冠爆发时,杜凯康的许多同学在2020年初的寒假期间回到了他们的国家。许多人不得不在他们的国家继续学习。

冯光火处长说,学校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课程,还利用了MOOC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

他说,在线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在线教学要求教师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分隔两地,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下课后,老师要统计和分析各种数据,如互动率、作业提交率等等。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说,由于学生所处位置不同,网络质量也大不相同,这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这意味着在线教学效果会打折扣。

新冠疫情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学校的教学和考试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国际教育交流的看法,以及国际教育交流的方式。

廖东声书记说,学校可以依靠在每个国家建立的合作机构,使其成为临时的教学点,可以把当地的学生聚集起来。

对于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学校也在与企业洽谈雇用国内外学生的事宜。

“例如,我们许多正在学习泰语的国内学生以及一些泰国学生正在中国的泰国公司或中泰合资企业中实习,”冯光火说。“我们正与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的领事馆和更多的公司沟通,以制定更具体的计划。”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说,一旦疫情结束,民大和东盟计划共同建立一个学院,以进一步加强邻国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黄副校长说,新学院将面向东盟市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素养、了解国际规则、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