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由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沙龙邀请了来自科技界、学术界及媒体的专家,围绕“构建中国科技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展开研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沙龙嘉宾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做好国际科技传播、搭建科技话语体系、建构国际科技形象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沈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周武、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讲师高志军、中国日报社科技记者张之豪等参加了沙龙并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展开探讨,沙龙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数字处副处长严佳君主持。
沈斌介绍了中国日报国际传播研究发展研究中心有关“国际视域下的中国科技传播”研究成果。他表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中国形象不能缺少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内容,做好科技国际传播,一方面有利于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针对海外受众需求传播好中国科技对外交流合作的故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周武回顾了中国航天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以及不断实现的创新跨越。她认为,国际科技传播应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讲好中国航天故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直面西方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传播模式,多角度挖掘,全方位展示。应该充分发挥主流传播平台、民间团体及传播个体自身的优势,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周武,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
贾鹤鹏表示科技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话题,然而数据表明,科技传播在国家对外宣传整体构成中的占比仍处低位。目前的国际科技新闻主要集中于科技会议和项目,真正展示科学内核、科学价值的深层次内容还比较少。他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弥补人才短板,加强内容生产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多元协同共同助力国际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贾鹤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许静表示,国际科技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应有不同层次,包括技术层面、行业层面、公共政策层面、文化层面,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必须要对政策行动提供充分而令人信服的解释。在操作层面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策略、受众策略、讯息策略、传播策略以及评估策略等,以提升传播效果。要对全球媒介生态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找准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人群,从而更好地为国际科技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助力。
许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高志军建议构建技术隐喻语料库,辅助更好地开展科技传播。他表示,由于受众不同,中国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策略有所差异,需要做一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特殊处理。实践表明隐喻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的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观念。
高志军,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讲师
张之豪总结了从事国际科技传播中遇到的四大难题:“易碎的科学遇上易碎的媒体”、“科技信息损耗的问题”“科学传播的主体与立场”“非科技领域的科技與情”,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他建议科技报道可以遵循“五给”原则:给人了解中国国情的途径,给人投入中国事业的机会,给人支持中国理念的信心,给人提供中国方案的希望,给人分享中国发展的喜悦。
张之豪,中国日报社科技记者
最后,各位专家对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举办的沙龙形式、意义都给予了高度赞赏,并表示希望研究院能多组织开展跨界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对策建议,为中国的国际科技传播做出新的贡献。
由中国科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1月19日,研究院将秉承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原则,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科技传播合作模式,用融通中外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际科技传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