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 以实效书写互联互通新篇章

来源:东方网
2025-05-21 17:08:00
分享

中老铁路自开通以来,持续释放“黄金线路”效能。截至2025年5月19日,其累计发送旅客突破8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910万吨,客运货运量效双增的背后,是这条跨国铁路对区域经济与民生发展的扎实推动。从具体数据与创新实践看,中老铁路正以务实行动诠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价值。

中老铁路以效率提升带动贸易活力。今年1月至5月,累计运输货物910万吨,同比增长27%,其中跨境货物达221万吨,同比增长10%。东南亚榴莲、山竹等生鲜产品通过“澜湄快线”冷链专列入境中国,运输时效较传统公路运输压缩60%,日均运输量超2000吨。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热带水果易腐难题,也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例如,泰国榴莲进口量同比增长25%,而中国温带果蔬、智能家电出口量增长30%,双向贸易的活跃度直接反映在货物品类的多元化上——3000余类商品通过这条通道流通,涵盖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运输效率的提升,让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得以高效对接,形成互补型贸易网络。

中老铁路以服务优化促进人文交流。泼水节、“五一”假期期间,单日最高发送旅客9.1万人次,西双版纳站单日达3.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跨境列车运行区段延长至普洱站,经停站点增至8个,跨境席位扩增420个,并提供中老英三语服务。这些举措不仅便利了旅客出行,更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互动。例如,“星光·澜湄号”跨境旅游专列结合泼水节主题餐饮,吸引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游客,日均跨境旅客超870人次。磨憨口岸开设的跨境旅客专用通道,通过智能验证台、实时翻译设备等技术手段,将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内,让“双向奔赴”的体验更加顺畅。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升级,为区域人文交流提供了可持续路径。

中老铁路以技术创新夯实发展根基。中老铁路的智慧化转型,展现了技术赋能的潜力。今年3月启动的罐式集装箱成品油“一箱到底”运输试验,通过减少倒装环节,降低了安全风险并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磨憨口岸则依托5G与北斗技术打造数字化货场,跨境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内。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例如,数字化货场的建设模式可推广至其他国际物流节点,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此外,铁路部门计划拓展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铁路+园区+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通道经济潜能。

中老铁路的实践表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在于服务实体经济与民生需求的实效。无论是货运效率的跃升,还是跨境服务的优化,亦或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这条铁路都在以扎实的数据和行动,为区域合作注入稳定动能。未来,随着运输网络的完善与产业协同的深化,中老铁路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合作的标杆项目,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更多中国经验。(黄斌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