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团队赴天津市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开展实践调研,与当地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并亲身体验手工香珠制作工艺。此次实践标志着团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迈向实践,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团队与传承人签订了知识产权采纳证明,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法律保护探索出新路径。
深入非遗一线:对话传承人,体验香药文化
团队以李氏古法合香制作技艺为调研背景,聚焦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议题。在小杜庄,成员们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传统手工香珠的制作工艺及其面临的侵权、技艺流失等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合香、总香、金香”等古法工序,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紧迫性。
从理论到实践:签订知识产权采纳证明
在调研基础上,团队结合法学专业知识,为传承人量身定制了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涵盖商标注册、技艺保密协议等内容。实践尾声,双方郑重签订了知识产权采纳证明,标志着团队的研究成果首次落地应用。“这不仅是一纸证明,更是对非遗传承人智慧成果的法律保障。”团队负责人表示。
此次实践是天津科技大学“知产赋能|非遗焕彩”项目的关键一步。团队将进一步完善“法律+非遗”的保护模式,推动更多传统技艺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焕发新生。未来,团队计划建立非遗保护数据库,并联合高校、政府、企业构建多方协作机制。
天津科技大学团队以扎实的调研和创新的法律实践,为非遗保护注入了青春力量。从课堂理论到田野实践,从法律条文到匠人作坊,这群青年正用专业知识守护文化根脉,让千年非遗在法治的阳光下生生不息。(刘学勤 石宏颜 胡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