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落差”到“制度供给”:高校学子以实证模型打通数字技能转化链条,赋能数字中国建设

来源:东方网
2025-04-02 13:05:18
分享

在数字经济加速重构就业形态与技能结构的当下,数字人才 的有效供给,已不再仅仅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教学议题”,而逐步演变为关涉国家战略转型与生产力跃升的“制度性命题”。面对愈演愈烈的技能错配困局,一支由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组成的调研团队以其扎实的实证研究和系统性政策设计,为破解数字技能“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该项目构建起一套贯通“学生—高校—企业 ”三元场域、融合微观行为与宏观结构的多层次数字技能分析框架。项目深度爬取1500万条招聘数据,结合三千余份问卷与区域访谈,以LDA主题识别与结构方程建模为工具,从供需两端精准刻画数字技能结构与转化路径,提出“结构性错配—隐性机会损失—制度性断裂”的三重问题链条

研究揭示,在数字化浪潮全面渗透的背景下,企业端对编程、数据处理、自动化运维等复合型数字技能的需求呈现出高度集中与动态演进 特征,而高校端的数字技能训练则因课程迭代缓慢、师资复合能力不足、实训机制缺失等问题,难以形成对行业趋势的快速响应。这一“结构异步”最终导致技能供给的实际效能被显著压缩,学生就业预期与岗位匹配度出现系统性滑落。

更为关键的是,项目并未止步于现象识别,而是通过构建“技能-薪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与数字素养评分体系,实证量化了数字技能对初职薪资、岗位晋升速度与雇主匹配概率的边际影响率,突破了传统调查中对数字技能价值评估的静态与线性瓶颈。进一步的分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具备中高阶数字技能的学生群体,其在外资企业、数字制造与高附加值服务业中具有显著就业优势,数字技能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核心职业资本

项目的实践意义远不止于此。团队基于调研成果,提出了涵盖高校教育供给侧、企业人才评价体系、政策导向机制的三维协同改革方案,呼吁构建跨学科的数字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参与高校课程共建 ,同时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数字技能认证与信用记录制度,建立数字人才全国统一画像系统,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高效流动、政策动态调整,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人力资本底座。

正如项目指导教师所言:“这是一个用数据对话政策、用模型回应结构失衡的研究。学生用科研之眼穿透就业表象,把个体困境还原为制度命题,展现出当代青年学术参与实践介入的双重力量。”

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已被明确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数字技能作为其重要内涵支撑之一,亟待建立从认知、训练到转化的系统性培养机制。该项目以学生视角切入,以制度思维建构,以数据方法落地,成功打通了数字技能从教育端到产业 的全流程路径,体现出以青年科研力量推动教育治理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价值。

这不仅是一项调研课题,更是一场关乎数字时代人力资本重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演练。从“数字落差”走向“制度供给”,一群大学生正在以他们的行动和智慧,为破解人才结构性失衡难题写下扎实注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