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一群既能“直播带货”又能“代言家乡”的“营销型”村干部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近日,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的9名学子,历时半年深入调研,完成了《“营销型”数字化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该研究以数据为支撑、技术为工具,为乡村发展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展现了青年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力量。这一成就得到了学院在“挑战杯”院内选拔赛中的认可,其中涉及了乡村振兴相关的项目研究,如“网红乡村干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创新——基于淮安市淮四村‘小李书记’的案例考察”。此外,学院在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方面的丰富经验,如省部级项目“数字化时代区块链赋能江苏乡村旅游的模式创新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学院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实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淮安市淮泗村小李书记现场交流 贺子超 摄)
“互联网+”调研:数据驱动破解成功密码
为精准剖析“数字化村干部”的实践模式,团队创新采用全网数据采集法,系统爬取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百位村干部账号内容,分析超500条直播带货视频的互动数据,提炼出10位的成功共性。团队成员温慧介绍道:‘我们从海量的视频资料中精心提炼关键要素,归纳出了一套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亲民营销策略、高频互动机制与平台宣传效应,旨在为更多乡村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案例解码:从“带货主播”到乡村振兴领路人
研究聚焦典型案例,揭示“数字化干部”的破圈之道。江西上饶村支书汪超通过短视频推广土特产,带动乡村年收入大幅度增加;山东张传国借助“短视频+直播”双线营销,实现产业与流量的深度融合。团队精心提炼出一条‘IP孵化—流量裂变—产业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并深刻剖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挑战:网络基础设施尚显薄弱、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政策支持体系亟需完善。
青春献策:构建长效支持机制
基于调研成果,团队提出三点建议:
1. 夯实数字基建:加强乡村网络覆盖,提升直播流畅度,为“云端经济”铺路;
2. 优化产业链条布局:制定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精细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品质稳步提升。
3. 强化政策护航: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力度,完善监管机制,为“数字化村干部”提供坚实后盾。
结语:青春智慧点亮乡村未来
从数据采集到路径提炼,淮阴工学院学子用技术赋能乡村,以实践书写担当。这支年轻团队用行动证明:当青春智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道路将更加宽广,充满无限可能。(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 温慧 张雨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