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对经济发展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当前,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和双碳战略,基于数字化技术创新的绿色包装循环服务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行业规律和产业价值链。
在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首批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应用场景名单”中,箱箱共用凭借全球领先的散装液体循环包装技术,实现非危液体实现绿色智能安全物流,成功入选“首批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应用场景”。
十年磨一剑:箱箱共用的潜心实践与技术突破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12月26日至2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也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型制造业的萌芽,都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以比亚迪为例,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品体系,并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逐步建立起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才能真正迎来行业的“春天”。
箱箱共用的故事始于1999年,创始人廖清新积极投身中国加入WTO的热潮,创办公司前身“上海鸿润科技有限公司(HOREN)”,开始研发散装液体循环包装关键零部件——IBC( Intermediate Bulk Container,中型散装容器)内置式球阀,开启了全球散装液体循环包装技术创新探索之路。
2013年,廖清新带领团队战略聚焦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和研发制造,正式进入中国智能循环包装领域,成立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箱箱共用先后在浙江台州、江苏南通投资建设两大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100亩,实现年产500万套中小型包装物、30万套大型包装物的自有产能,涵盖散装液体IBC、卡板箱等超50款智能循环包装产品及零部件的自主生产和制造。
从最本质的特点入手,求难求缺的精神自上而下地成为了箱箱共用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经过10年深耕,箱箱共用深化布局循环包装工艺、模具、材料、结构、物联网、软件研发、大数据、AI算法、区块链等全产业链技术,并通过多元化专利运营,在发达国家严密的专利壁垒中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突围。
全球化布局与数字化转型:箱箱共用成为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作为面向全球的物流包装循环服务平台,近年来,箱箱共用通过汽车及家电零部件、非危化学品、食品饮料、化妆品、生物医药、生鲜冷链等智能包装循环应用场景,服务于多种制造业产业链,实现跨行业融合发展,成为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坚定务实,具备长期主义增长思维,追求高质量增长,注定为企业带来稳固的发展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全面迎接数字化浪潮,早在2018年起,箱箱共用启动数字化战略,通过IoT软硬件及AI、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AIoT+SaaS云管理平台。在运营层,形成了百网千驿运营服务平台;在服务层,将多维数据整合产品化,先后面向行业推出循环管理SaaS系统及智慧在线用箱服务,以百网千驿数字化平台系统(线上)+覆盖全国的循环服务网络(线下)实现包装循环服务新模式。
截至目前,箱箱共用已累计在中国市场投放了200万套智能循环包装,部署了30个中心仓、2500+上下游循环服务网点,并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组建了本地化团队,服务足迹遍布全球超33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500强和行业知名企业提供“包装+服务+数据”一体化绿色循环服务。
经过20余年的深耕,箱箱共用依托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设计、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循环物流包装技术的自主研发,逐步建立起涵盖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条布局,走出了一条从单一传统制造,向高软实力加持、高技术附加价值的服务型制造的新路径。展望未来,箱箱共用将继续携手多种制造业领域合作伙伴,积极开放和持续共创应用场景,加强行业学习和交流互鉴,在循环物流包装领域,反哺带动更多传统制造业上下游,向数字化、绿色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