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构建“田间地头”劳动教育课,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4-12-09 16:29:38
分享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校团委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探索“劳动育人--校地融合--服务乡村--反哺发展--双向赋能”的新路径,积极创新劳动实践新形式,持续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成效。

夯实劳动育人,助力乡村振兴

为更好推动乡村振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校团委坚持劳动育人,积极推动教育赋能增效。为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校团委不仅依靠学校专业开展“培训+教育”长效帮扶机制,每年与结对帮扶单位惠水县实验小学、惠水第四小学、惠水县第七小学、惠水县雅水镇大龙村合爱小学等开展长短期支教相结合、基础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帮扶工作,打造具有科院特色的支教品牌,另一方面,各学院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将劳动实践与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以专业为体融合“带进来与送出去”将学生带进高校近距离感受高校课程,并将老师送进结对惠水县第七小学、惠水县民族中学进行授课,打通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校团委组织“田间地头”劳动教育课程)

练就 兴农本领, 双向赋能助振兴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充分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劳动实践教育模式与精准帮扶方式,学校组织60名师生党员分别前往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九门村、雅水镇大龙村开展爱心助农活动,帮助村民完成秋收工作;组织学生干部20余人到雅水镇大龙村完成乡村振兴调研、模拟入户等工作;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筑梦乡村振兴公益墙绘活动;组织志愿者与好花红镇满玉村共同开展“青春逐梦显担当,共筑26℃温馨港湾”课堂建设,鼓励学生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振兴劳动实践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的,用劳动教育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图为: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前往惠水县杨梅社区制作绘墙)

引领汇聚资源,打造“劳动教育+”模式

以校团委与共青团惠水县委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作为劳动实践教育平台,以实现精准帮扶、乡村振兴为目标,学校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深入开展,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成效;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科院情·励志行·中国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自2007年开展以来,共组织近4万余名科院学子深入基层,前往遵义市、独山县、丹寨县、惠水县等贵州省20余个乡村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理论宣讲、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资源构建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大龙村销售大米累计5000余斤;链接腾讯公益捐助现金1万元;开展帮扶调研工作并捐赠办公设备10余台。

把专业实践成果播撒到多彩贵州大地,学校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建设,长期以来,学校积极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展开了颇有成效的改革,新闻学专业的《深度报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课程从理论教学、创新实践、校媒联合、服务地方等方面共同发力,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课程深入到了“田间地头”。通过实践积累和经验助力学校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吸引各类资源向乡村聚集,为促进乡村振兴汇聚力量。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升之路充满挑战,更蕴含着无限机遇。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的人才及专业优势,在第一课堂、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一体化贯通劳动育人实践,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成效。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杨迪表示

谋事创业需要青年人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不仅有助于补齐乡村老龄化等带来的一些短板,也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学校还将持续谋划好劳动教育体系,引导更多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投身乡村振兴,提升“劳动教育+”模式的知晓度与辐射力,持续发挥学校教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唐传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