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企业加速转型走出疫情危机

来源:东方网
2020-09-18 17:32:17
分享

作为保民生、稳就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餐饮业的复苏是经济回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历疫情考验的餐饮业市场,如今迎来了全面复苏。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通过控制成本、发力外卖业务和数字化营销等方式寻找出路,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型升级。

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8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六七成,一些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已经恢复到七八成,餐饮业降幅呈趋缓态势。

尽管餐饮市场正在回暖,但企业经营仍然承压。为了实现自救,今年4月份,海底捞、西贝等餐饮企业宣布涨价,后来又将菜品恢复原价,引发了“还没有等来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涨价却先一波到了”的争议。疫情对企业营收和居民收入均造成了较大影响,但人们期待品牌餐饮企业能够展现出大企业的责任担当,与社会同舟共济,与消费者一同扛过困难期。

同时,疫情期间,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餐饮企业推出的半价套餐等却备受公众青睐。比如,麦当劳推出了“真心超值”优惠活动,包括0元产品,每周四天会员日、连续28天88会员节、28天早餐月等,持续让利消费者。不同策略选择的差异,反映出麦当劳等在日常经营中展现出的“理解与关怀”态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詹琳对记者表示,餐饮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饮食生活需要向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达到食品安全水平到实现营养健康状态转变,人们更加关注食材来源、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从长远来看,不能单纯寄希望于通过涨价来填补部分由于疫情所带来的损失,而要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及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跨越疫情危机。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从1990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麦当劳就已经开始摸索并且建立起自己的本土供应链。麦当劳在中国拥有包括首农集团、三元食品、圣农集团、光明乳业、凤祥食品在内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作为其供应商。在中国有90%的食品、包装、玩具、制服和配送服务都由本土农场和工厂提供。

这种完善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新鲜的食材与产品,也能够让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市场逐渐打牢地基,与供应商一同成长。同时,农户通过与麦当劳的合作,更容易获得贷款投资农机,节省成本,提高产量,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获得稳定收入。

在物流管理上,麦当劳在一些地区将面包厂、肉类加工厂相应的配送中心相连,省去装载、运输过程。此外,麦当劳还优化了从产地到餐厅的整个物流配送环节,减少了诸多没有必要的包装与运输过程,不仅仅能够缩短食材配送的周期,增加餐饮运作的周转率,保证食材新鲜,进一步控制运输成本。

在降本减耗上,食材加工过程中机械化削皮会造成土豆损耗,麦当劳中国通过蒸汽脱皮和水切工艺则可以减少损耗,每年至少可节省5000吨土豆原料;土豆皮去除水分后可作堆肥处理,薯条生产线上留下的土豆边角废料则被用来做成沼气,为工厂生产提供清洁能源。

“麦当劳每天都有超值,消费者可以没有压力来餐厅享受这些优惠价格;同时,我们还有限时的促销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所以说,长期的超值和短期的促销是相辅相成的。麦当劳将利用完善的供应链和营运体系,希望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陪伴中国消费者和上下游企业一起成长。”张家茵说。

数据显示,本季度麦当劳公布的销售额为38亿美元,领先于调查分析师的预估,反映出企业稳健经营、持续复苏的态势。麦当劳首席财务官黄鸿飞认为,公司短期利润肯定会因为做超值受到影响,但超值活动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光顾,优价促成规模,规模创造效益。

在疫情常态化控制时代,像麦当劳这样的品牌能够快速走出疫情危机,并且推出诸多优惠活动持续让利消费者,因为其较高的规模化运作水平与对供应链的有效把控,体现出了很高的抗风险能力。此外,还有一些餐饮企业建立起外卖渠道,比如在小程序或者公众号上开通外卖服务,打通线上渠道。

在北京,“霸蛮”米粉疫情期间现实销量较平时提升了一倍以上。同时,他们还通过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我们升级了大数据自动订货系统,通过系统科学预估,并接入天气、节假日等外部数据,自动进行订货,减少人为订货的不准确性,最大程度降低食物损耗。”“霸蛮”创始人张天一告诉记者。

“从整体结构上看,过去马马虎虎勉强经营的企业被淘汰,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才得以生存下来。”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说,未来餐饮行业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合理化。詹琳则表示,疫情过后,在疫情期间催生的行业创新仍需持续下去,餐饮企业应主动调整着力点,适应市场和消费者新需求,努力开拓新的经营业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