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用非遗资源上好大思政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6-09 09:35:00
分享

原标题:山西师范大学:用非遗资源上好大思政课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乔瑞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经常有学生经过时就进去坐坐,和她说:“乔老师,关于咱们的非遗项目,我有个想法。”

山西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教材。2022年以来,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非遗青年+”社会实践团,通过“行-研-创-说-传”一体化研学流程,让学生们有机会深入山西地方县市,与非遗传承人直接对话,并带着自己所学参与创业项目,参加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还有人把非遗和大思政课相结合,做了学术研究。

“正是学生们的热情推动着我们建立起了系统的实践教学框架。”乔瑞介绍,最开始只是让学生们体验非遗,形成调研报告,但学生们“和非遗传承人对话意犹未尽”,他们切实感受到了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主动承担起传承非遗的社会责任,发挥青年力量,正是大思政课的意义。”乔瑞说,“我们给学生讲,非遗不是要融入教育,而是应该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它既是内容又是载体。”

在实践中研学

不少学生是在触摸非遗的过程中走进非遗的。

大二学生贾杰去年第一次参与非遗青年实践行活动,深入地方调研,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在此之前,他认知非遗的渠道只有网络图文和视频。

“高平绣活”传承人赵翠林的讲述最让贾杰动容。他听传承人说自己从小学习刺绣,手指关节变了形,指尖也有了裂缝,但认定的路就不会回头,她自己花钱外出培训,还把南方的苏绣和高平的刺绣结合起来,克服了很多困难。贾杰回忆,讲到动情处,赵翠林潸然泪下,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儿,赵翠林熟练掌握了高平绣活的关键性工艺技术和各种绣法针法,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和独特风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家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非遗来自民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贾杰告诉记者,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人的故事都吸引着他去探索,在和传承人的接触中,他深深意识到不少古老的非遗技艺都缺乏年轻的传承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他也和一些非遗技艺的青年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感受到年轻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更善用互联网平台,更会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

贾杰目前是晋中市非遗馆的一名公益讲解志愿者,“非遗馆讲解词比较简单,没有对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而故事会让人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游客少的时候,贾杰就会一个一个去了解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

“(这个)布老虎摆件是八路军在左权县麻田镇抗战的时候,妇女们亲手为每个八路军缝制,希望八路军和老虎一样英勇善战,这就体现了那时的人们对和平的期许和对战士的赞美。还有一个犀牛望月镜,我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四姨太的房间里也看到了,进而又了解了这个技艺发展的历程。”贾杰说,这些故事都来自民间,展现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期许和愿望。

“非遗青年行”把像贾杰这样的青年领进了门,让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非遗故事,传播非遗故事。

“非遗青年行”是“山西非遗青年+”中“行”的具体表现。两年来,300余名老师和学生走遍了三晋大地,在临汾霍州,体验蒸年馍;在晋中平遥,看到推光漆器技艺的精巧;在晋中左权,聆听来自大山深处的民歌……学生们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全省走访150余项非遗项目,采访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100余人,形成采访实录近15万字,制作系列短视频和非遗手账100余条。

每次组织“青年非遗行”的活动前,马院团委书记张瑞琴都要去“踩点”,一方面是要考虑路线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会提前去挖掘非遗传承人的故事,甚至发现了更多“宝藏传承人”。

“在提前调研吕梁岚县面塑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柳林县过来交流的另一个传承人,因为我们都穿着‘山西非遗青年行’的文化衫,他就和我们聊了起来。”这段访谈在路边的大树下完成,传承人告诉张瑞琴,自己只有小学文凭,但是一直有一个梦想——把山西的面塑推向全世界,“他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但代表我们整个山西的面塑行业去联合国交流了两次”。这给张瑞琴带来了很深的影响,让她坚定自己也要为非遗的传承做些什么。

前不久,张瑞琴收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她的申请材料与研究项目大多与非遗相关。

在调研过程中,张瑞琴也接触了不少青年非遗工作者。一位在平遥作讲解的年轻人告诉她,最初自己只是想找个工作谋生,却在讲解的过程中“与非遗融为一体”。张瑞琴意识到,“非遗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可以重新塑造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行走的大思政课”激发青年“主体性”

四川姑娘刘以垚是最早参与非遗青年实践团的学生之一,目前大四的她已经是一家创业工作室的主理人了。2023年4月,她以大学生非遗保护者代表的身份,与传承潞绸手工织造技艺的山西企业签约,合作推动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将潞绸与山西古建元素相结合设计成丝巾等文创产品,想用非遗讲好山西的故事。

起初,刘以垚在非遗青年行的调研中关注到的非遗技艺是长治潞绣。潞绣工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湘绣、苏绣为一体,非常精美,但是缺乏受众,“一个传承人的直播间里只有个位数的人在看”。

在与潞绣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刘以垚了解到潞绸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品。“我到山西生活之后,发现山西的乡土人情味特别重,老百姓觉得非遗这个东西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果没有人继续对其进行传承、宣传、创新的话,可能会流失,所以我们要抓住当下这个机会,把它传承传播下去。”

在与潞绸的传承人交流时,刘以垚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青年还能做些什么。她想到了“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山西现存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刘以垚将山西古建设计在潞绸上,做了几款丝巾。

“遇到过资金比较短缺的状况,学院一直在帮我们宣传、解决销路,我们也通过团队自愿募捐和申请创业项目的基金,缓解了这个难题。”刘以垚告诉记者,他们将这批丝巾成品放到学院义卖展区,以能看到、摸到的实物让更多人了解潞绸,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很喜欢这款产品,经常和他们“求新品”。

有学生用非遗创业,也有学生用非遗搞科研。

该校马院大四学生杨荔莎深度体验非遗技艺、聆听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之后,立项了院校级课题,还发了几篇论文,她打算研究生期间接着研究这个方向。

杨荔莎申报的第一个课题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非遗以文化人时代任务》。“我自己就是一个‘有效案例’,因为在认知非遗的实践中产生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杨荔莎思考,像她和其他同学的这种“有效案例”是否能成为思政育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她继而参与了省级科研课题《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

杨荔莎觉得,她参与的这堂行走的“非遗大思政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现在不断地在更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思政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不过更多的时候确实还是以灌输为主。但是非遗青年实践是完全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深入一线,思考怎么去跟传承人交流,再做传播。”杨荔莎说,“这个工作不是别人推着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去做的。”

从边玩边学到获得力量再到身体力行地参与,杨荔莎深切体会到了文化隐性育人的作用。

乔瑞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什么部分年轻人把躺平和摆烂挂在嘴上?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跟这个时代的密切关系,天然地觉得一些宏大的时代命题和自己没关系。”乔瑞感受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基因和血脉,需要传承创新,“这是对抗‘丧文化’的关键,告诉他们,原来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情”。

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非遗是这堂大思政课的内容,也是载体,乔瑞希望未来非遗能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该校马院党委副书记杜辉告诉记者,形成非遗“行-研-创-说-传”这样的思政课体系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在学生们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慢慢发现学生们主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还把“非遗”和专业结合起来做学术研究,这启发了学院老师,“有好多项目他们都可以参与进来,就开始去研究如何把实践、理论和演说结合起来,将‘非遗’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相结合,诞生了‘山西非遗青年说’”。

该校马院大三学生李振国威是一名定向就业的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思政教师的岗位。从参与“山西非遗青年行”到“山西非遗青年说”融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李振国威用了一场特别的方式进行理论宣讲——在讲述非遗的过程中融入表演和歌唱,收获了大家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对受教育者有影响,对于教育者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宣讲的过程当中,必须自己真懂、真信、真学。”有了调研的实践,这位未来的老师觉得自己以后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的时候能举得出例子也更有底气了。

此外,学生们主动参与与非遗相关的创新创业。据了解,从2022年至今,该校马院指导学生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奖33次,孵化了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省级和2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在马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非遗+思政”相结合,形成一种可复制的“思政课经验”。为了指导杨荔莎写论文,马院副教授王晓荣也开始研究“非遗”了。在她看来,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当于国家的一个“身份证”,体现了民族的独特性,大学生能够将其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对于马院的学生来说,这会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文化理论研究与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据了解,目前在做的研究课题有《非遗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五育融合研究》等。

课余时间,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工作中。他们以小马驹爱心支教团为载体,将山西非遗带入支教课堂,开展了“爱心伴读·非遗实景课堂”活动,实践团队还在晋中市博物馆每周六常态化开展“多彩非遗,传承有我”公益讲解活动。

目前,山西师大马院有300多名学生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工作中,戏剧等相关专业的150余名师生也加入进来,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担当着策划、组织非遗思政课程的重要工作。在乔瑞看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全方位技能,这是将非遗作为思政课载体的重要方式。

在乔瑞的畅想里,毕业的学生会将这样的“大思政课”带到全国各地,带来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和学生,“就像从山西师范大学散射出一个个小小的光点,慢慢照亮更多的地方”。(作者:王雪儿 胡志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