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来委员:塑造本土优秀IP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1-18 15:41:35
分享

“出版+文旅+教育+文创都具备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和跨越性的特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塑造产业生态价值,是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课题。”1月18日,出席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刘运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他说,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农家乐、民宿、非遗游等形式受到欢迎。我省相关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定位不明确,高度同质化;对已有文化资源的认知不足,缺乏研究开发能力,无法对接现代消费需求;资金短缺,品牌意识淡薄,产品质量粗糙,陷入低价竞争;人才匮乏,设计和技术赋能不足,产品渠道和传播路径有限,效益未达预期等。

刘运来建议:

一、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塑造权威品牌内容。充分利用河南优质内容资源,瞄准一批具有权威价值的IP,如豫剧、少林功夫、汴绣、皮影戏、汝瓷、泥塑(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剪纸(灵宝、卢氏、辉县)、木版年画(朱仙镇、滑县)、玉雕、灯彩(汴京灯笼张、洛阳宫灯)、澄泥砚、布老虎、农民画等河南省传统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整理挖掘,作为其他延伸品的精神内核。

二、触达用户,构建跨界融合的应用场景。整合出版、文旅、教育、文创等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助力出版、文博文旅、非遗、传统文化破圈和流量转化,实现文化融合的多元价值。

1.利用技术建立多模态的数字非遗文化博物馆,并在河南省版权登记平台确权,推出数据资产、短视频、艺术再创作等多种形态的产品,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推出出版物、研学课程、文创授权、活动讲座、游戏、展览等内容表达形式,做好IP市场开发与全版权运营,创新表达河南故事。

2.在博物馆、图书馆、书店、景区景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布置展演陈列空间,利用AR、VR、数字人互动,构建沉浸式体验的文化场馆联盟网络。

3. 建立产教融合新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能力。设立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人进入课堂传授技艺,学习芬兰经验,将非遗设为小学生必修课。

4.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乡村遗产旅游精品研学线路,盘活地方和河南特色文化资源。

三、重塑出版产业生态,构建协同发展的商业生态。

1.通过“河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华文脉”、“中原文库”、“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等项目资金引导,开发非遗选题,践行从一本书到一条产业链再到一个生态圈的融合出版路径。讲述田园生活和乡情乡愁的故事,附加情感价值,打造“华夏手造”、“武术中国”、“豫剧潘公子”、“豫美斋”、“老家河南”等品牌,既出版图书,也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供课程、教学、材料包等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

2.以图书项目为纽带,与高校、手艺人、设计师合作进行IP衍生、艺术二创、AI技术支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个性化产品,培育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牌,建立原产地认证体系,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3.通过项目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用短视频在国内外媒体平台宣传,寻找文化结对帮扶,在出版、创作者、文博文旅机构、文化机构、品牌企业之间,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合作生态圈。“菜单式”、“订单式”开发产品,降低运营成本。

4.建立顶层评价体系,出台相关考核奖励政策,举办各类展演、比赛等活动,提升艺人的创作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非遗文化品牌,讲好“老家河南”的故事。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记者 史宝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