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交通集团发布信息,时隔不到半年,继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于今天下午3时通车试运营。这座“海上长虹”亮相于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以独特的姿态闪耀在珠江之畔。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通道。在过去4年半的建设历程中,广大工程建设者团结奋斗,克服种种困难、战胜重重挑战,形成了七大技术创新和十大装备新工艺,创造了“黄茅海速度”,为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关键一横”,打造了大湾区乃至中国交通建设又一张靓丽名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起于珠海市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终于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双向六车道,设置高栏港大桥(主跨700米双塔单跨)、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黄茅海大桥(2×720米三塔双跨斜拉桥)2座主桥,隧道2座,互通4座,服务区1处。项目于2020年6月6日开工建设,2022年8月狮山隧道贯通,2023年4月5座主塔全部封顶、8月象山隧道贯通,2024年高栏港大桥、黄茅海大桥先后合龙,11月25日通过交工验收。黄茅海跨海通道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由广东交通集团建设管理,中交路建、中铁大桥局、保利长大、中铁十一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四局、中交二公局等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建设期间累计有近万名建设者投入到这一重大跨海工程建设当中。
历经一年半前期筹备、四年半艰苦建设,如今5座“小蛮腰”稳稳屹立于黄茅海海域,连接起珠海与江门两地。
“在建设之初,我们进行了深度的研判分析,发现多个难题必须要攻克:超强台风频发,抗风设计难度大,施工期渡台风险高;超宽分体钢箱梁涡振控制难度大;项目穿越多条航道,通航复杂,船撞风险大;海洋腐蚀环境恶劣,耐久性保障要求高……”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说,“全体建设者践行实干精神,以技术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钥匙’,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国制造’的水平。”
最终,项目建设者完成了七大技术创新:首创了双曲面独柱式钢筋混凝土索塔新结构、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首次提出了“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构建了双曲面异形索塔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体系,研发了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及大跨度钢箱梁施工技术,改进了超宽分体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攻克了基于单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测量技术,并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实现了快速建造、优质建造。
拥抱“大桥经济”,发展会有新机遇。黄茅海跨海通道东连鹤港高速、高栏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项目通车后,从珠海到江门的车程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左右。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有效改变了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较为单一的现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并将刺激带动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
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被誉为“中国侨都”的江门迎来“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江门大广海湾、珠海金湾区等区域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助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赋能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黄茅海跨海通道也将与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郑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