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山西|山西推动航天育种旱稻试验研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04 13:22:24
分享

在山西省晋中国家农高区航天育种试验田,农业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董琦(右)对旱稻后代材料进行田间考察。 朱兴鑫 摄

中国日报太原11月4日电(记者 朱兴鑫) 随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又有一批新的太空实验样品返回地球。近日,农业专家董琦在山西省的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航天育种试验田考察旱稻后代材料,显得格外激动。

与其他水稻品种不同,这里栽培的品种是2023年5月跟随神舟十六号乘组搭载实验项目进入太空,并在中国空间站内完成称为“太空诱变”的育种过程。

来自晋中国家农高区等单位推荐的9个品种种子,包括旱稻、高粱、玉米和小麦,被送往太空进行诱变搭载实验。在任务期间,它们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

回到地球上,科学家们对变异种子进行筛选评估,其中一些变异的种子特性受到农民青睐,如更高的产量、更短的生长期和更好的抗病性。

经过150多天的空间诱变搭载实验,旱稻种子于去年10月31日返回地球,并被送往海南省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进行扩繁。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董琦说:“太空育种是一种基本手段,类似于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但对于太空育种来说,它的环境更有价值,这是在地球上模拟不了。”

他补充道:“传统育种通常需要8到10年的时间,但太空育种有可能将时间缩短一半。这些种子从外观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内部其实已发生遗传变异。”

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项目负责人贾宇琛表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雨量少,非常适合种植和推广旱稻新品种。

他说:“我们计划在经过产量、抗性、品质等选育过程中,在5到6年的时间选择出适应山西气候和土壤特点的新品种,对提高中国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国首批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晋中国家农高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期实验合作单位,承载着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

该农高区还建设有占地6.67公顷(100亩)高标准试验示范田,用于航天诱变试验种子的品种选育,挖掘高产、抗逆等优异基因,进一步实施有机旱稻品种筛选及推广。

晋中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贠卫华表示,我们将育种攻关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建成谷子研究所、藜麦研究院等,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种子产业的发展。

贠卫华补充说:“我们将继续开展航天空间诱变育种实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山西贡献。”

1987年8月,中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农作物种子飞向太空至今,标志着中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在种子返回地球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并启动了一系列涉及杂交育种的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董琦教授说,他们正在努力尽快将通过太空育种的优质旱稻品种带到普通人的餐桌上。

他补充道:“我相信,太空育种的未来市场价值将是巨大的。”

 

原文见2024年11月4日《中国日报》头版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11/03/WS672799a3a310f1265a1cb180.htm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