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虹桥社区:办好民生事 “迁”出新生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25 12:10:59
分享

虹桥社区航拍画面 徐进 摄

盛夏时节,初阳倾泻着大地,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虹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一栋栋错落有致、风格统一的楼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面干净整洁,居民们三三两两围坐在广场上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进绥阳县风华镇虹桥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4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忙于赶制遵义美虹桥内衣生产有限公司的内衣裤订单,他们神情专注,手法娴熟,一派乐居乐业的火热场景。

“年初我们公司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入驻到绥阳的虹桥社区建厂房。从场地、水电、人员调配各方面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能够顺利的在这里进行生产。从开工到现在,我们第一、二季度完成的生产情况还是比较不错,效益还是比较可观。”谈及入驻后的感受,遵义美虹桥内衣生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邓明建感慨道。

搬迁户王怀琴自公司成立起便在这里就业,提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满脸堆笑:“我家就住在虹桥社区,生活方面很便捷,现在在自己‘家门口’就业,也能兼顾着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能增加家庭的收入,在这里上班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虹桥社区作为绥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用活政策,变“忧居”为“优居”,一直是社区和相关部门党员干部的主要“课题”。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县投资促进局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虹桥社区,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就业增收。

“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在我们这个年龄也能通过劳动给自己增加收入,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在遵义辣椒细选种子生产车间内,100余名搬迁群众正在翻剪辣椒,她们边剪边笑,向记者说起在这里务工的“幸福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产业帮扶基地忙而有序,就业帮扶车间一派生机盎然……这是虹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4月份,经过王国宏书记的引荐,我们辣椒厂来到了虹桥社区,一有困难都可以及时找社区帮忙,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及时的给我们处理。我们这个厂平时每天都有100多个人,短短的几个月大家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相处的很愉快,主要是大家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我们也能发展产业,在这里创业,环境和服务一样好。”遵义辣椒细选种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秦芳说道。

生产车间内,搬迁群众正在对辣椒进行粗加工 徐进 摄

为持续完善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也要能致富,绥阳县把厂房“拉”进安置点,产业“安”在家门口,产业就业齐抓、输血造血并举,帮助更多村民实现转移就业。

作为绥阳县投资促进局派驻虹桥社区的工作人员王国宏,就像一块高效能“双面胶”,巧妙地将目标企业与虹桥社区紧密相连。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周都会定期走访扶贫车间,深入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和运营状况,始终保持着“店小二”般的服务态度,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确保每一个企业需求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和处理,这种“绥”时办的工作方式,不仅让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为企业在遵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9月,我们结合社区实际,牵头引进了锡箔纸加工厂, 今年年初先后引进了两家企业,这些企业用工量大,都是手工活,技术含量比较低,非常适合在家的群众就业。通过这些引进这些企业,并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为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国宏介绍道。

据了解,虹桥社区有搬迁群众1463户,共6418人,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62人,社区总共有劳动力3132人。其中,90%以上的家庭收入都是靠务工收入。针对60后等群体中有能力、有意愿的就业群众,虹桥社区以合作社为主导,以公司为依托,根据群众时间,采取“集中供材料+居民自主生产”等方式,提供居民灵活就业。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外出也干不了活,是社区给我们找了编背篓的活儿,统一在老板那儿领材料,编好后再交给他们,我们老两口在家就能干,也不被风吹雨淋,找点菜钱何乐而不为呢!”搬迁群众周永碧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满意地说道。

近年来,绥阳县聚焦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管理服务职能,落实责任清单,各部门合力做好搬迁群众服务工作,满足搬迁群众多样化的民生服务需求,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住得放心、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下一步,我们虹桥社区驻村工作队将以社区需求为工作目标,招引适合的企业,以‘店小二’的服务保障企业的需求得到响应和解决,以贴心的服务让入驻企业在虹桥社区扎根、发展、成长,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稳定增收。”王国宏说。(徐进 韦立立|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