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畅通渠路打造高标准农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3-28 20:14:38
分享

日前,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石基村数千亩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陈树荣邀来十多台农机助力春耕。一幅春耕画卷展开 —— 只见沃野田畴间,“铁牛”奔腾,泥土新翻。

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地力不均的田块,机械作业难以施展。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农田灌溉和耕种条件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对小块田“动手术”,真正实现“藏粮于技”,使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并非易事。

据悉,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南沙区东涌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是南沙区重点民生工程,涵盖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地力提升、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内容。项目覆盖东涌镇4个行政村近4500亩农田的改造提升建设任务。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项目完成了近5千米灌排渠、42条道路的整修任务。“我们必须赶在春耕前,为村民整修灌排渠、建好生产路!”中交四航局项目经理张波云在项目伊始就立下军令状。

在前期进场勘查中,项目团队发现田间生产路及灌排渠整修里程长,施工涉及的占地范围十分大。其中,东涌镇石基村渔业高科技园区外的灌排渠清淤施工,灌排渠宽度仅3米、长度仅800米,如果按照原定的清淤施工方案,需在两侧开挖出7.6米的宽度。“这会波及周边多家农户的鱼塘、菜地、围墙,还可能遇到树木、道路、房屋地基等等干扰,如果一家一家沟通协调,难度可想而知,也势必将拖延项目工期。”张波云盘算着,决心寻找更好的开挖方式。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影响,张波云带领项目团队不断探索,最后发现:现场灌排渠地质和环境条件适合采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U形混凝土板桩施工工艺。“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在原有灌排渠两侧插打板桩,不仅能在免开挖基础上起到很好的支护作用,还可以在灌排渠清淤完成后起到永久式的挡墙作用,实现‘一桩两用’的功效!”张波云倍感兴奋。

在通过专家论证会后,新的施工方案顺利实施。一块块U形混凝土板桩连接成排,不仅消除了放坡开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灌排渠整修好了,把我们的田和水连接起来了,灌溉耕作都方便多了”石基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道。

近5千米灌排渠的整修完成,让周边农业用水不再“靠天吃饭”。十月的农田很快金黄一片,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然而东涌镇大稳村的土地承包户陈树荣却在为秋季水稻收割这事急得团团转,“高标准农田新建生产路比原有的田埂路宽敞平整,但是新修的生产路和原有的村道之间总是差一段,大型的农业机械还是不能进场收割,能不能把断头路和村道连起来呢?”

陈树荣着急的事其实也是张波云一直在挂念的事,“原有的设计图纸只考虑了田间生产路的修整,并没有和原来的村道相连,无疑成了农业生产的一只‘拦路虎’。”张波云忧心地说道。为了尽快打通新修生产路和原有村道的“最后一米”,项目部专门成立工作组,先后对石基村、大稳村、东涌村、东导村等4个行政村内的42条整修道路进行了全面摸排与测量,并主动与各村镇对接沟通,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调查梳理出“断头路”6条,续接里程需求600余米。许多村民也自发参与进来,共同为道路建设出谋划策。在项目团队和村民的齐心协力下,6条“断头路”在秋收前顺利连通,又成了农民增产增收的“致富路”。

如今,走在东涌镇高标准农田的田野上,原来零散的小块田、沟渠和田间道路,已经连接成了集中的大块田,实现田连阡陌,渠、沟、路全配套。“今年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稻田里灌排水方便了,路也修好了,收粮、运粮、卖粮的成本都降下去了!我承包了40亩土地,水稻长势良好,稻穗也大,明年亩均产量预计能达到1200斤以上!”村民陈树荣说道。(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