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型研发机构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8-03 14:51:37
分享

8月2日,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探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和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科技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开创“二次创业”新局面。

海外引进与自主培养人才并举,打造广州生物医药科研创新“黄埔军校”

广州健康院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共建,于2003年筹建,是中国科学院首个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与地方共建的研究所。

据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段子渊介绍,借助三方共建平台的优势,形成国家、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及黄埔区的“五重”人才政策叠加优势,是该院集聚人才的重要“法宝”。

高端人才的聚集奠定了广州健康院的前沿创新基因,在国家重大战略攻关任务中担当使命。依托建设省实验室并参与筹建广州实验室,推动广州实验室成功挂牌成立;承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该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生命科学领域设施,将使我国的人类细胞谱系研究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年来,广州健康院与本地科研机构“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高地。

“我院可以说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领域的‘黄埔军校’,我们是广州实验室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孵化出广州恩宝、恒诺康、华南疫苗、锐博、昭泰等业界知名企业的‘摇篮’。”广州健康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侯红明说。

广州健康院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重大基础及关键技术问题,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生命科学进展,“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项目获我国干细胞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究院研发的多种药物填补国内空白,其中新型治疗白血病1类新GZD824(商品名:耐力克)打破了中国伴T315I突变耐药CML患者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上市以来销售额1.8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健康院员工和学生在广州创办生物医药企业60余家,辐射带动更多的广州市生物医药研发型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广州生物医药领域以科技支撑发展的典型优势。

布局大科学装置,“卡脖子”技术攻关带动产业发展

据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科研人员单承标介绍,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轮胎产销国,但航空轮胎却长期依赖租用国外产品,按起降次数缴费。为了破解航空轮胎“卡脖子”困境,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提出了仿生合成的解决路径,协同攻关仿生橡胶合成技术等核心技术难题。其中黄埔材料院承担了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建设等核心任务,并负责将衍生的先进技术外溢到以民航轮胎、特种工程轮胎和新能源汽车轮胎为代表的高端轮胎产品中,在广州进行产业转化,形成聚集效应。

目前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已建成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用于航空轮胎和飞机起落系统的性能研究与综合验证,是航空工业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包含了航空轮胎高加速试验台和道面环境模拟试验台,飞机起落架摆振试验台和落震试验台等研究飞机起降动力学的核心设施,也是攻克航空轮胎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

黄埔轮胎(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则承载着将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使命。以“Whampoa”为商标的自有品牌新能源汽车轮胎、特种轮胎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预计2023年可突破3亿元销售额。

为了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成效,黄埔材料院引进了“赛马制”。“以市场认可作为项目和团队考核的标准”,该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罗志明表示。去年赛马第一名的团队与上市企业合资成立了广州飞雪芯材有限公司,相关知识产权转化金额达3000万元。“揭榜挂帅”则是发挥院内力量承接企业技术难题的机制。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团队揭榜光刻胶相关项目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难题,联合成立了广州德聚埔材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投资金额2亿元。

目前黄埔材料院已形成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先进材料与器件研发的“1+1+X”成果转化架构。负责扑翼飞行器项目的科研人员张通说,“我院非常重视与企业方的合作,重视研发方向与市场的契合度。通过技术委托、成立联合实验室、合资成立产业化公司等方式,充分贴近产业端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从技术-产品-商品的落地转化。”目前,黄埔材料院已孵化企业17家,累计获得外部投资超10亿元。

引进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发展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广州高新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设立,围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构建全球化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刘玉峰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用于病理诊断的激光发射显微镜”“跨物种基因工程广谱低毒抗肿瘤药物”等世界首创成果,其中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

刘玉峰介绍,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挂牌运行,致力于构建“科教平台+投资基金+创新园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管育接转教”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颠覆性技术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技术,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技术,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变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将为广州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刘玉峰说。这将是广州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的一步关键棋子。

据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兼首席运营官袁莹介绍,大湾区协同院形成了多种项目发展模式,引进源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自建多学科的工程技术力量接续研发、加速产业化,累计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35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涵盖先进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柔性电子等领域。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8项,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一批硬科技明星企业。

“在前沿技术遴选上,我们组织全球的一流科学家设立国际协同实验室,依托‘专家之眼’做决策;但对于中试放大阶段及以后阶段的项目,我们更注重‘市场之手’”,刘玉峰说,“一方面我们从产业的维度来对项目的产业化价值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组建投资基金并联合社会资本,采取市场化决策并领投、研究院予以配套资助的方式决策项目和支持项目。我们与广州产投集团、知识城集团等联合组建了一期规模5亿元的创新基金,并与高瓴、真格、联想之星、复星、启迪之星、正轩等知名风投基金联合支持成果产业化。”截至2022年12月,大湾区协同院累计创办和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其中有多家企业获得了大额社会融资,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等多项具备国际领先或者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李文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