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与杜伦大学联合举办“考古与气候变化”全球学术讲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23 19:50:51
分享

中国日报网10月23日 2024年10月21日,故宫博物院与杜伦大学联合举办全球学术讲座(Global Lecture)。该讲座由杜伦大学发起,面向社会,与全球范围内的学者、高校、机构等合作,共同探讨科研与当今世界面临之挑战的系列讲座。本次讲座聚焦“考古与气候变化”主题,由故宫博物院主办,邀请来自英国杜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国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考古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长时段的历史视角来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进而通过考古学的研究为当前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喀拉拉邦帕特南和奎隆港口遗址、肯尼亚东部沿海斯瓦希里文化遗址、阿联酋拉斯海马祖尔法遗址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开展中外合作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促进了中国考古国际化进程。

2016年12月,杜伦大学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八年间,双方通过联合海外考古挖掘、展览合作、科研、学术研讨会、学者交流互访等形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2023年7月8日,故宫博物院娄玮常务副院长率团访问杜伦大学,与杜伦大学副校长克莱尔·奥玛丽(Professor Claire O’Malley)会面,共同续签《英国杜伦大学与中国故宫博物院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双方新一轮的全面深入务实合作。本次全球学术讲座延续杜伦大学近年全球学术讲座思路,也标志着故宫博物院与杜伦大学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当日上午,杜伦大学校长及校监凯伦·奥布莱恩教授(Professor Karen O'Brien)、杜伦大学全球事务副校长克莱尔·奥玛丽教授(Professor Claire O'Malley)、杜伦大学考古系系主任汤姆·穆尔教授(Professor Tom Moore)、杜伦大学考古系副教授及Antiquity杂志主编罗伯特·威彻博士(Dr Robert Witcher)来到紫禁城院内,参观故宫造办处遗址,对于中国明清宫城的建造工艺和建筑技术表示惊叹,与故宫考古人就考古发掘方法及出土文物的整理研究进行现场交流。随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常务副院长娄玮会见杜伦大学校长一行,双方均对此前所进行的合作交流表达充分肯定,同时就下一步在考古学、博物馆学、展览策划、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等领域进一步促进双方交流合作提出新方案与新期待。

下午,“考古与气候变化”全球学术讲座正式开始,以两场主旨演讲和中英学界嘉宾讨论的方式进行。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在开场致辞中提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杜伦大学在多个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机制,今天又将全球学术讲座带到中国、带到故宫来,邀请中外学者专家共同来探讨考古学与气候及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诸多考古遗址揭露了人类历史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是践行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故宫博物院走过了99年的历程,我们提出了四大愿景,即要把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我们要为传承好、守护好共同的人类文化遗产做出不懈努力。

杜伦大学校长及校监凯伦·奥布莱恩教授(Professor Karen O'Brien)在开场辞中对此前双方所进行的合作表示非常认可,对于去年杜伦大学学生在故宫院内及拉斯海马考古工地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实习表示赞赏。她期待今天讲座能够在考古与环境这个主题中激发学者们新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如何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她希望双方能够在学术交流,以及为学生或教职员工等拓展更多的合作机会。

杜伦大学考古系副教授及Antiquity杂志主编罗伯特·威彻博士(Dr Robert Witcher)就《考古学与气候变化:从历史中汲取未来的启示》做主旨发言。讲座指出,考古学数据为理解社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韧性、适应能力和崩溃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教训。通过借鉴历史经验,考古学能够为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他强调考古学不仅提供数据,还通过塑造人类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叙事,通过跨学科的、长期的历史视角来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成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有力工具,唤起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做《史前聚落遗址的人水关系研究》主旨发言。刘建国研究员利用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建与空间模拟等技术,探讨良渚古城遗址等史前聚落遗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揭示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水关系特征,提出史前农业聚落治水成功之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推动社会分工与阶层分化,史前文明不断演进的结论。

专题讨论环节由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研究馆员主持,杜伦大学考古系系主任汤姆·穆尔教授(Professor Tom Moore)、伊朗学者Rouhollah Shirazi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张良仁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段天璟教授、北京联合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黄可佳院长、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徐海峰主任参与讨论。讨论期间,专家学者从考古学的宏观视角,围绕气候、族群社会、经济、环境、文化遗产等,展望了考古学对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专家们提出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探讨考古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术界交流与合作,并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启示与动力。

会议最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在致辞中表示,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气候变化的影响伴随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探讨考古学与气候变化、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共同呼吁发挥考古学科的重要作用,并以跨学科的方法来共同总结前人应对环境变化的经验,处理好当下面临的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期望。娄院长指出,故宫博物院将持续为各国和各领域研究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研究条件,营造交流对话、潜心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九周年,我们常说“久久为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娄院长对于双方未来的合作表示殷殷期许,期待未来在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框架下,能进一步扩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与国内、国际同行一起,致广大而尽精微,推动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共同努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