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年影评人论坛——通与变:数智时代的电影批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29 16:47:29
分享

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联合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协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评论》杂志承办的首届"青年影评人论坛——通与变:数智时代的电影批评"于4月26日下午举办。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彭司海,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馆长(副主任)林思玮,北京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杨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出席并致辞。参加论坛的嘉宾还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导演李睿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制片人、独立影展策划人杨城,编剧冉甲男,《深焦》DeepFocus创始人、制片人、发行人赵晋,影视自媒体《布衣探案》创始人周嘉桐。本场论坛由知名影评人、专栏作家周黎明担任主持。

彭司海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于青年影评人的鼓励与期望,认为青年影评人作为电影界的新生力量,以敏锐洞察、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衷心希望各位青年影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文字书写对电影的热爱和理解,用思想观点来点亮电影艺术的火花。"

林思玮在致辞中表示,数智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影评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域之中,深入探讨电影评论、创作、观众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将有助于建设山清水秀的电影评论生态。

陈杨萍指出,电影批评作为中国文艺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对于电影的创作传播和接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的引领作用"。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探讨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所面临的挑战,助推青年影评人的涌现。

陈刚在致辞中表示,在数字化和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文艺评论发展的大方向下,如何推进电影评论阵地建设是电影人们亟待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议题。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中,吴冠平从学者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和创作两个维度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的影视批评生态,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随着价值诉求、观看平台的多元化,创作者和评论者关系呈现出崭新状态。吴冠平认为影评是另外一种创作,"一篇好的影评,应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基于我们对于语言的美感,以及我们对思想表达的精确度而产生",从而提供给观众一种特殊的心理满足。

导演李睿珺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揭示出影视创作和影视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他指出,电影批评以局外人的视角,以"旁观者清"的方式帮助"站在半山腰"的创作者发现隐蔽问题、走出视野局限,挖掘未来创作的潜在可能。他认为,创作的多元化与批评的多元化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创作主体的多元表达,才需要拥抱来自不同领域的多样评论标准,但又需要注意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基于人类共同情感而生的"通感"。

本次论坛通过影评人、电影人间的真挚对谈,聚焦电影批评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与未来的可能性,以期提高创作水平,满足观众需求。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正如周黎明所言,批评的繁荣离不开创作的繁荣,批评的多元化取决于创作的多元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