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都是“我emo了” 网友们到底在说些啥?

来源:扬子晚报
2021-10-11 09:52:20
分享

铺天盖地的 “破防”没火多少时候,网友们的口头禅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我emo了”一下子成了万用语句,四六级过不了线、工作一直加班怎么都忙不完……任何不顺心的事都可以“emo”一下。这个并没有啥明确含义的单词,成为了网友们的新一代精神寄托。专家表示,网友对于“emo”的热衷,其实是在寻找情绪共鸣。只是,负面情绪也会“传染”,保持情绪健康,还是尽量减少对“emo”的关注为妙。

实习生 柯龙婕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emo”成为网友“互联网情绪”代名词

“快乐的人有着相似的快乐,emo的人却似乎各有各的emo。”“四六级过不了线,我emo了。”“怎么一直有加不完的班,我emo了。”这一阶段,你一定可以在微博或是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句子。频频出现的“emo”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真的去考证源头的话,“emo”这个词其实“年纪不小”,根据网友的考证,从上世纪90年代末00年代初开始,“emo”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在那个时间段,“emo”指代的含义还比较单一,是emocore的简写,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即情绪硬核或情绪化硬核。这个词条有着专门的解释,是一种与朋克相似的摇滚乐,最初从Hardcore Punk(硬核朋克)中派生出来,但包含更为复杂的改编曲,歌词更多触及情感主题。

“emo”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到了互联网世界里,被网友们衍生出“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也有网友将“emo”解释为英文emotional(情感的,情绪激动的)的缩写。在悲伤的基调下,一切的情绪不稳定皆可“emo”。网络上流行的“我emo了”主要是指情绪上不稳定的人,相关意思可以延展为“我颓废了”“我郁闷了”“我傻了”“我不开心了”等等。

其实emo文化一直都存在,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位网友总结,70后的“emo”是在日记本里摘抄诗歌和文字来抒发无处安放的情怀;80后则是听着民谣和摇滚表达对生活的无奈;90后“emo”的阵地是QQ空间,留下了自己的非主流青春……

在社交平台上,还有人专门教你如何营造“emo”氛围感:照片一定要忧郁,同时还要配上一句悲伤的文案,emo氛围感呼之欲出。互相聊天时,emo表情包也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无论是互相调侃还是发泄情绪,动不动就来emo一下。

如何度过emo时刻?网友们开始互相支招

在微博有关“emo”的话题趋势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晚上八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之间话题热度会呈现出一个高峰。一到深夜,网友们就爱胡思乱想。

满屏emo,到底应该怎么办?看不下去的网友“橘子海”在豆瓣开出了一个话题“如何度过emo时刻”,得到了几百位网友的热烈回复。“融小墨”写下了自己对抗情绪问题的方法:“让精神能量流动起来,就是在增加好的气场。不要熬夜了,不要掏空自己。睡前的护发、拉伸、涂护手霜和唇膏、阅读,都可以让身心都放松下来。”“融墨海”建议网友们寻找能够打发时间的办法,“去运动去早点休息去做美容去看个有深度的剧去独自发一会呆,自己努力产生的多巴胺,才比较踏实长久。”

“橘子海”也分享了自己与情绪和解的过程:最近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感觉正在慢慢地与自己和解了。如弗洛伊德所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否认,无视,压抑情绪,其实是在伤害自己。凡是存在,皆为合理。正视并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绪好了,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我啊。欢乐就欢乐,悲伤就悲伤。

也有网友表示,情绪“emo”的存在,得学会正视。“为什么要逃避这个时刻,为什么要摆脱这个时刻?人的情绪是多样化的,为什么要对抗呢,为什么不能是好好享受emo时刻呢,就像享受快乐一样。”

专家:网友热衷“emo”,其实是在寻找情绪共鸣

满屏都是“我emo了”,现在的年轻人到底都怎么了?为什么都爱在深夜情绪泛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师刘晓云解释道:“一个人在深夜或者独处的时候经常会回顾让自己感觉不太好的片段,在心理学上,这叫思维反刍,即像动物反复咀嚼已经吞咽的食物一样,不断思考、消化和沉溺于消极负面的情绪。”

当人们说emo的时候,到底在表达什么呢?刘晓云认为,爱说“我emo了”的网友中,不乏“求流量,求关注”的群体,“通常来看,emo是在表达一种抑郁的情绪,但也有部分网友只是调侃,追求潮流,用emo来寻求情绪上的共鸣,希望得到关注。”

“emo”之所以可以被用以寻找共鸣,是因为它很复杂。“一个简单的emo往往杂糅了多种多样的情绪,有的人也许是不开心,有的人是感动,不同的人说emo时所表达出的意思有时大相径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来分析说话者的情绪。而那些不能领会说话者真正想表达意思的人,也许就被排除在说话者所寻找的共鸣群体之外了。”刘晓云解释道。

也正是因为emo的复杂,网络上的emo往往“真假难辨”。很多人说一句“我emo了”也许是出于调侃,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许浏览的人就会产生误解,进而接收到了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像心灵感冒,很容易传染,尤其在网络上,传染速度更快。”刘晓云特别建议,“考虑到现在使用emo这一网络热词的人多是青少年,家长们在平时也可以多多给予一些关注。不能让负面情绪‘传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