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迅猛发展后如何“活下去、活得好”

作者:刘旭来源:工人日报
2020-07-08 09:52:32
分享

受到功能定位不明、自我造血能力不强、人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困扰

新型研发机构迅猛发展后如何“活下去、活得好”

阅读提示

近年来,伴随着《辽宁省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工作指引》等相关政策出台,备案名单发布、高规格组建等一系列政府刺激行为,让辽宁迎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热潮。然而,一些新型研发机构面临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等问题,尚未探索出有效的市场化持续盈利模式。

“与当地科技局签约的考核项目已完成指标,但孵化育成的两家企业尚未盈利,一年后花完政府补助金可咋办啊。”辽宁一所新型研发机构建成1年多尽管小有成效,但负责人杨杰(化名)对机构未来的发展不无担忧。

该研究院是辽宁省首批备案的22家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沈大自创区研究院、辽宁新型研发机构联盟联合发布的《2020年辽宁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显示,既聚焦产业,又有持续更新的门户网站,运行相对独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仅占备案总数的18%,而这一数据在全国为39%。记者采访发现,功能定位不明、自我造血能力不强、人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困扰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辽宁迎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热潮

2018年12月,沈阳公布第一批8家新型研发机构名单,拉开建设序幕。2019年6月,辽宁提出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达100家。2019年7月,辽宁省高规格组建了辽宁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2019年10月,辽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联盟……

“新型研发机构对于辽宁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时间仅1年多,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辽宁省科技厅高新区处长宋兴奎说。

“死不了、活不长。”这是杨杰的评价。杨杰所在的机构成立不到2年,隶属于辽宁一家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也主要来自主办单位。杨杰抱怨说,机构已经沦为院所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科研人员带着原单位的项目到这里推广,不想着聚焦的产业、企业需要啥,仍是科技、经济“两张皮”。和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很难带来经济效益。

如今,这家机构运营主要靠政府的“前资助+后补助”支持资金,尚未探索出有效的市场化持续盈利模式。“政府支持的经费是科研经费中临时性的列支项目,而非稳定的财政支出科目。而且,政府还要考核,考核不合格拿不到补助金。如果机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就算熬过‘婴儿期’,也会‘营养不良’。”杨杰说。

部分科研人员动力不足的现象也在一些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李星宇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兼职”科研人员,他供职的高校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不认可他在新型研发机构里的工作成果,对晋升职称无效。而且,他兼职后不能拿“兼薪”,高校在他的工资里砍掉了一部分。这些做法令他的积极性大减。

多头管理效率低,商业运营有短板

“科研圈里,很多人都没搞清楚新型研发机构到底是什么?”长城所沈阳分所负责人、辽宁新型研发机构联盟战略顾问吴勇说。

因为定位不清晰,杨杰的新型研发机构注册时就“左右为难”。最开始,筹建者中,有人支持注册为事业单位,但被质疑在用人、分配制度上会受诸多管理限制。有人支持注册为企业,但在政府建设和运营资金支持渠道、进口设备减免税等方面无法突破政策障碍。有人支持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又难以享受税收优惠、财政建设资金,而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缺乏渠道,最终打政策“擦边球”,申请了多块“牌子”。

吴勇告诉记者,新型研发机构可由社会力量、企业、高校、科研院创办,核心是高效推动存量企业技术升级及新培育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研发组织,具有公益性的特点。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分为“官办民助”“国有新制”“自主创办”三种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也五花八门,这也致使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有多有少。

吴勇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运行与协同创新涉及地方政府、高校、产业界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功能又不尽相同,这虽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协同创新,但也会导致决策程序繁杂、多头管理效率低、片面注重短期利益等问题。

“做技术是一等一的好手,干起运营管理,一个比一个不足。”杨杰说。他表示自己的核心团队里缺少有企业背景的高端产业人才,对业务架构、商业模式认知不足,没有企业管理经验,在内控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短板,致使机构的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高质量发展还需苦练内功

“彻底忘掉‘政府补助’,苦练内功。”长期致力于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沈大自创区研究院副院长苗媛媛建议说。

她认为,在创办初期,新型研发机构不能过度指望政府补助,而要提升机构从市场化渠道实现创收的能力。选择一条产业链持续深耕,定位为产业链升级服务者,集中精力为该产业链大企业、初创中小企业提供有价值服务,力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该产业链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

吴勇呼吁,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针对专兼职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体制机制要逐步放开。从产业发展、创新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角度考虑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逐步确立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兼职人员给予高校科研院所同等人才待遇。同时,政府相关单位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吸引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行的实践中。

刘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