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会上岸”“希望春暖花开”……当高铁网络重构了时空坐标,这一封封搭乘高铁奔向天南地北的“漂流瓶”好似一场没有完结式的文明接力。在车厢这个流动的文明“会客厅”,人们正在用独特方式书写新时代的“出行礼仪”,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的绝佳舞台。
文明中国中的流动展廊。当复兴号穿越大江南北,车窗化作移动画框:旅客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通过清洁袋上的诗句与窗外景致对话。当高铁经过开满油菜花的春天时,有人写下“一方春色醉千山”的感慨;当高铁经过红叶漫山的秋天时,有人续写“篁岭晒秋入画来”的诗句。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自觉,让高铁出行升华为立体的人文体验。2024年,国家铁路发送旅客40.8亿人次,全国铁路高峰日旅客发送量达到2144.8万人次。在庞大的铁路客流背后还有许多更温暖的文明图景:“流动书屋”“临时产房”……这些场景与敦煌壁画中“商旅相济”的图景遥相呼应,印证着文明基因的生生不息。
千年古道上的全新注脚。从张骞开通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的出行史始终与文明演进同频共振。古丝绸之路上,驼队遵守着“雨雪共担”的行规;大运河漕船间,流传着“见危必救”的约定。而今,这些深植文化基因的出行文明,在高铁时代焕发新生:当旅客自发整理邻座窗帘角度以免强光刺眼,当年轻人主动为站立乘务员腾出避让空间,这些细节处的自觉,正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生动演绎。真正的现代化出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不仅要有风驰电掣的速度,更要保留润物无声的温度。
方寸之间里的文明公约。乘客在调整座椅角度前,总会向后排投去确认的目光;使用小桌板时,主动将水杯放置在防滑凹槽内。更令人动容的是数字时代的文明增量。京张高铁的5G车厢里,视频外放者会自觉调低音量;在沪昆线上的静音车厢,旅客接电话时自然走向连接处;在郑渝高铁的亲子车厢,年轻父母用降噪耳机为孩子筑起声音结界。这些未被写入《旅客须知》的默契,构成了中国式出行的“隐形守则”。
车轮碾过钢轨的韵律,恰似文明传承的节奏。从“父母在,不远游”到“朝发夕至走四方”,我们始终在寻找文明出行的最大公约数。那些写在清洁袋上的诗行、刻在旅客心中的礼仪、融进行为基因的自觉,共同编织成新时代的《出行礼记》。
(匡俊吉 周彦超 黄韵菡 蒲诗琴 高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