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研学治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8-16 11:29:23
分享

中国药科大学“漠药”团队于2022年7月1日从南京出发,前往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和民勤县西渠镇,开展以“研学治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我国治理沙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沙漠生态修复治理仍然任重道远。中国药科大学“漠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沙漠中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考察、走访调研,以亲身实践来号召广大学子凝聚青春力量,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

三代耕耘,情暖八步沙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治沙历史,进一步探索科学治沙、开放治沙、创新治沙的新时代治沙策略,中国药科大学“漠药”实践团队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八步沙林场、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等地,围绕“致敬时代楷模,激扬奋斗青春”的核心思想,开展了治沙研讨会、参观学习基地、采访八步沙治沙三代人、参与植树造林、开展红色党史教育等活动。在八步沙林场,实践团队有幸采访到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和罗兴全、第三代治沙人郭玺。

图:采访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合影。 杨茂利 摄

面对采访,张润元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老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八步沙这七万多亩沙虽然已经治住了,但是它以北的几十万亩沙漠也对环境的危害很大,如果没有治住,风沙还是会刮来,对八步沙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我希望要把它之外的沙漠治住,这就是我对后人的期望。”通过此次采访,实践团队对治沙的艰难岁月、治沙造林的初心、三代人的治沙信仰、八步沙林场的改革历程、八步沙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以农促林、以林治沙、以副养林的多种经营机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的理解。

图:实践队成员在采访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场长。 黄新越 摄

望着绿色的生命点缀着茫茫大漠,黄绿交替间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仿佛看到了一代代古浪人民奋斗的历史,这是古浪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不朽之作!

坚守初心,迎时代潮流

在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热情地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八步沙林场的历史。在他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见证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六位老汉在沙漠承包合同书上按下红色手印,带头与“黄龙”搏斗,到如今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治沙的巨大变化,近半个世纪,“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战风沙,先后治理荒漠近40万亩,让风沙线倒退了15公里。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只为践行把沙漠变成绿洲的铮铮誓言,守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哥哥也向同学们介绍:“网络治沙、拉水、浇树都比上两代人要快得多,省力得多。我们就是个榜样,我想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治沙。全国的总绿化面积不到40%,荒漠还有很多,但我相信终有一天荒漠会变为绿洲!”从林场拉水,再到浇灌树苗,通过实践学习,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治沙的不易与艰苦,这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斗志,立志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沙漠治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八步沙林场工作人员在指导实践队成员浇树。 杨茂利 摄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为进一步推广学习三代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治沙精神,从八步沙林场,到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再到苍凉孤寂的沙漠,团队成员都在开展党史教育活动。通过走访调研,成员们都深深感受到了党的重要领导作用和地位。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带领下,当地人民敢为人先,凝心聚力,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巩固和发展绿洲,促进生态建设,并因地制宜,寻找到了利用梭梭树、肉苁蓉的种植和溜达鸡等沙漠特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打开了以沙带动农副业,以经济效益促进林业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综合性经济体建设的伟大构想!

奋斗拼搏,谱民勤乐章

结束了在古浪县的实践学习,实践团队前往地处河西走廊东北边缘,南依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北临巴丹吉林沙漠,东接腾格里沙漠的民勤县。实践团队在这里见证了一部与风沙抗争的生态保护史,一张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宏伟蓝图,一份“勤劳、朴实、坚韧、勇敢”的民勤精神。

图:实践队成员与仲麟于青土湖合影。 赵海东 摄

为更进一步落实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实践团队前往生态保护林、红崖山水库、青土湖、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等地,切身感受到了沙漠恶劣的生存环境,实地考察了梭梭树的种植情况,同学们对于民勤县生态保护的历史及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

民勤县就像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绿色宝石,但四百多公里的风沙线,让这里成为了我国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胡杨树种一棵死一棵,流沙不断吞噬,沙漠年年推进,尘暴时时侵扰。”当地的居民向同学们这样介绍。“中国甘肃民勤县,近期就会从地图上消失”,这是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曾经给出的断言。但是民勤人民并没有妥协,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民勤人民适地适树,种植梭梭树、沙拐枣,采用“压沙造林+喷灌”模式治沙造林,让民勤仿佛变回了曾经历史上的那个“湖泊涟漪、水草丰茂、可牧可渔”的绿洲,闪耀在西北大漠之中,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也对民勤人民的拼搏奋斗精神肃然起敬。

“一部民勤志,半步治沙史”,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人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劳,打造出了“沙海绿洲、绿洲碧海”的奇观,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实干实学,助乡村振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脱贫攻坚是其中一个重任。民勤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用蔬果大棚托起乡村振兴致富梦。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是了解脱贫致富事业的最佳途径。7月7日,实践团队在返乡创业大学生仲麟的带领下,赶往瓜田采摘成熟的蜜瓜,并同步直播现场,进行线上宣传、销售沙漠蜜瓜。切身体验过脱贫的不易,实践团队更加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图:实践队成员在瓜地里采摘沙漠蜜瓜。 郭焕朝 摄

民勤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老一辈在泥泞曲径上他们摸爬滚打,不断尝试,只希望为民勤摸索出一条振兴的通衢大道。但生态环境恶劣,种植面积小,一亩地仅有一千斤的蔬果产量,加之销售渠道窄,果农常常入不敷出。

民勤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自2018年起,民勤县引进知名电商,形成了“专业市场+企业+电商”,“箱装+精包装+快递寄运”的多元化营销模式。近年来民勤又引进培育蜜瓜新品种,逐步形成金红宝、哈蜜瓜、银蒂、黄河蜜、玉金香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产品”、“世博会金奖产品”等殊荣,蜜瓜已然成为民勤快步发展的黄金产业。

民勤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一个逐渐变富变绿的新民勤正迎来新生,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民勤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昂首向前。

图: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场长与实践队的合影。 魏嘉豪 摄

治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漠药”实践团队希冀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弘扬治沙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通衢大道上阔步向前,让更多的人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作者:袁媛 何曼 刘奕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