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正在干一件大事,中国实体经济将这么走

来源:东方网
2021-12-03 17:10:49
分享

11月30日,工信部有一份规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全国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提高至105。

在具体指标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

这项政策的出台,将加速中国实体经济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融合速度,相当于提出了一份时间表。

奇点大学创始人、《奇点临近》作者雷·库兹韦尔在90年代曾预言:

任何一种技术一旦变得数字化,或者说它可以被编辑为用0和1表示的计算机代码,它就能摆脱摩尔定律的束缚,开始呈指数级加速发展。

历史证明,技术的融合创新基于一个大前提:数字化,与算力的解放。

现在每个人都消费得起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比几十年前价值百万美金的超级计算机强大百万倍。

算力的普及与解放,为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创造了条件。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要想让AI更快进入千行百业,需要让AI应用的门槛持续降低。

目前,AI对企业的渗透率只有4%,国内企业智能化的进程刚刚开启。而且,AI不是谁都玩得转的,不管是维持一支技术团队,还是保持设备、技术的更新,对一般的企业和个人难度太大。

谁能降低AI应用的门槛,谁能让广大企业不需按部就班地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老路,一跃进入“云智一体”的大潮,谁就会成为“颠覆性创新”的动力引擎。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跟云计算融合,这两种指数型技术的同频共振,“云智融合”一定是时代的大趋势。

国内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四朵云”里,百度靠着AI独具特色,迎合了市场上广大企业对于“算力解放+智能解放”的渴望。

百度CTO王海峰曾说,

“AI门槛的大幅降低,使得开发者不需要学习人工智能理论,不需要从头编写人工智能的算法代码,即可高效进行技术和应用创新。”

据IDC《中国AI云服务市场2020年度研究报告》,百度智能云在AI云市场蝉联第一,阿里、腾讯、华为的云服务紧随其后。

11月17日,百度发布Q3财报,第三季度营收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3%,超出市场预期,其中最亮眼的就是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上升73%,连续两个季度增速超七成,领先于AWS的39%、Azure的50%、谷歌云的45%等云服务。

  可以说,国内在普及AI智能云方面做到最前沿的,正是百度。

贵阳市经开区是贵州第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老工业基地。

如何让沉重的历史包袱焕发新的春天,打开全省产业升级的突破口?贵阳经开区向百度智能云寻找答案。

双方的目光都指向了智能制造!由此,全国第一个落地百度开物AI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经开区诞生了。

当地的中小企业将网络、传感器、智能设备、生产装备连接一体,所有生产线上的人员、仪器、材料、零部件也都能在系统中“可见”。

换句话说,整个经开区的工业都被搬到了网上。

而通过调用平台AI大脑的资源,各个企业都能实时监测工厂的安全生产、能源消耗、人员流动、设备管理等情况。

比如说,通过AI视觉识别,在一些特殊的生产车间,监管设备能立刻检测到没有按规定消除静电的人员,并闪烁红灯发出示警,让生产工人的操作行为保持安全规范。

又比方说,过去有的工厂安全生产依靠人工巡检,巡检人员要一直在流水线上来回检查,每天运动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时刻绷紧了神经。

现在AI接管了巡检这一块工作,人力可以被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而且AI可以根据监控学习,提供一些生产环境的优化方案。

贵州一家包装材料公司在今年5月接入平台,通过AI学习提供的解决方案,调节工厂里的能耗和设备运转情况,已经节约了10万块的电费。

随着百度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贵阳还精准解决老工业区的一大痛点——设备维修。

今天的中国工厂里,制造装备和仪器仍然有很多舶来物,最典型的就是数控机床。这些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只能找对应的外国公司寻求维修,遇到要更换零部件,修理时间动辄以月计算。

机器坏了没法开工,对生产影响很大,有时候会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而这种情况在贵阳的老厂区太常见了。

当地一位工程师表示,“很多公司没有专业团队,不少工业企业要高薪聘请工程师,或者联系设备厂家、在外省寻找专业维修团队”。

  当地一名工程师在维修设备

接入了开物工业互联网后,工厂设备出现问题可以即时被检测到,并马上在平台合作公司里匹配对口的维修服务。过去一个束手无策的机械故障,现在能匹配到好几家中小企业维修服务。

这相当于在国内又形成一个工业互联网的生态链,将群智群力、专业优势连为一个有机整体。

按规划,百度可能复制贵州这里的经验,继续在重庆、苏州、泉州、桐乡、广州等区域广泛落地,AI带来的效率优势已经渐渐体现了出来。

未来,人类目光所及,信号所覆盖,电流所连接之处,都会是AI的试验场。

  在11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高层署名文章里,提出:

“要调整优化科技结构,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创新领域国际合作。”

二战之后,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国家不少,但真正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国家地区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少数几个。这些地区无不是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

在中国的经济体系里,处于半现代化、低效和过时的部分还有很多。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技术创新驱动。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500强级别的公司,带头往前冲。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小巨人”、“隐形冠军”,每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就能在一个细分行业盘活整个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AI化就是最新的现代化。加快运用AI的能力,大量的民营企业都会是“专精特新”的好苗子,成长为支撑中国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

今年7月,李彦宏在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预测人工智能的8项关键技术:

自动驾驶、数字城市运营、机器翻译、生物计算、深度学习框架、知识管理、AI芯片、个人智能助手。

这8项技术正处于从量变走到质变的临界点,将深刻地改造人类社会。

把自身AI能力外溢,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奔赴智能升级,正是百度现在的头等大事。

近十年来对AI锲而不舍地投入,让百度终于完成了从搜索到人工智能的转身。靠着“硬核”的技术攻关,百度已经连续四年在AI专利申请量、授权数上排名全国第一。

在今年3月百度于港交所二次上市时,对自己的定义是一家“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

百度大脑已经完成了7.0的升级,它有两大特征:

一个是融合创新,使AI能力越来越强;

一个是降低门槛,让AI 开发应用更容易。

百度昆仑2代芯片实现了量产,这是一款自研的7nm人工智能芯片,性能是上代的3倍,能够支持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生物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应用。

百度的飞桨(PaddlePaddle)是中国首个开源开放、功能丰富、自主可控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相当于AI时代的操作系统。也是目前国内能和谷歌的TensorFlos、Facebook的PyTorch相抗衡的深度学习框架。

靠着这些“基础设施”,我们能在更多场景中落地AI,让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中学习,不断产生智慧,帮助传统行业跨越数字鸿沟。

目前,在百度飞桨平台上已经有370多万开发者共同参与,累计开发了42.5万个AI模型,连接和服务了14万个企事业单位。

AI的门槛,已经降低到连普通的工人、农民、学生等广大人群都能加入智能革命的浪潮,可以自己动手挖掘数据宝矿,自我改造。

这个百度搭建的由智能云、昆仑芯片、计算容器为基础底座,以飞桨深度学习为核心,以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硬件、工业互联网、智慧金融、生物医疗等为应用的生态系统,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

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而孕育出新兴的经济模块。

当然,产业升级,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带头就能办成的,人工智能的普及也是。这项事业需要一群志同道合、仰望星空的伙伴。

在未来5年,百度承诺为中国培养500万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散入千千万万的公司,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

可以预见,越早实现数字化+AI化的企业,将越早开始出现非线性的发展。

在云智融合、AI时代的风口里,不要做那个等风来的人,躬身入局、随风而起可能更加精彩。

分享